秦明:1976年被封杀的伊文思给中国人民最好的礼物


  看了央视2021年的纪录片《伊文思看中国》,笔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50年时间里为中国拍摄了十几部纪录电影(这在120年的世界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的西方纪录片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世界四大纪录片创世纪人物之一,被人誉为“纪录片之父”。在他80年的电影生涯里,与中国交往长达50多年,留下了17部与中国有关的电影。

  在笔者早年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曾努力搜集过新影厂过去拍摄的新闻短片。直到接触到伊文思的《愚公移山》系列影片,笔者所受到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位西方导演的旁观者视角,排除了意识形态单向输出可能造成的片面性;更是因为其特殊的拍摄手法,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那个国产纪录片还习惯于布置好场景在三角架上拍摄的年代,伊文思已经把手持跟拍摄影的前卫理念带入中国。

  《愚公移山》片段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专栏的一篇评价伊文思的文章这样写道:

  尽管,伊文思努力在他与中国官方之间的平衡点,纪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在电影中,他们是“四万万人民”以后的被强烈虚构、但却从未存在过的“人民”……我也爱《愚公移山》中的中国人民,那只能在中国出现、却也许始终未能现身为真实主体的人民……这一人民形象,是一个经历了几乎整个20世纪的左翼人,对人类抱有的希望所凝结的果实,可是,这一人类理想,与文革现实强烈讽刺性地共存。

  在文章作者看来,伊文思纪录片中所记录的“美好的人民形象”,只是作为“左翼人”的伊文思因为“对人类抱有的希望”而想象出来的“从未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人民”形象。相比那些把《愚公移山》视为“谎言”、“摆拍”和“刻奇政治宣传”的攻讦,澎湃新闻这篇文章的指责还算客气的了,而这样的攻讦从东方传染到西方,并持续至今。

  《愚公移山》拍摄于1972年至1974年,制作完成于1975年,制作期间的1975年夏天,伊文思夫妇还曾返回中国补充拍摄,1976年开始在欧洲放映。这部长度接近12小时、包括12部影片的鸿篇巨制,是伊文思电影生涯中最宏大的作品。

  1976年10月开始,由于伊文思夫妇被怀疑与某些人有关联从而拍摄了《愚公移山》,这部在中国拍摄了五年的影片在法国乃至欧洲,被要求全面撤下;其后,伊文思电影被联手全面封杀,夫妇二人陷入失业状态长达近十年。革命风暴中心的忽然转向让西方的“左翼人”手足无措,他们很多跟着潮流选择了背叛,再后来大呼自己被骗;而伊文思却依然“顽固”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