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情感上的左翼 理性上的右翼”--《三体》的精英主义问题
按:这些天,郭松民老师一边阅读一边在微博上点评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尽管笔者对其中的个别看法并不完全认同,但总体立场和观点笔者是基本赞同的。
伴随着电影版《流浪地球》以及电视剧版《三体》的上映,围绕刘慈欣小说所展现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无疑已经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舆论事件。所以,郭松民老师的点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
遗憾的是,某些已经“魔怔”的“《三体》粉”听不得不同意见,还反过来给郭松民老师扣上了“魔怔”的帽子。兹将笔者此前文章的一部分整理发出,供读者参考。
————————
作家刘慈欣与导演姜文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那就是“情感上的左翼,理性上的右翼”(笔者朋友语)。
一方面,刘慈欣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式的济世情怀与悲天悯人,如他的《赡养人类》用近乎直白的隐喻表达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厌恶,他的《全频带阻塞干扰》等作品又隐含着浓烈的反帝及爱国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又经常刻画群众“短视愚昧”,而“远见卓识”的精英常常不被理解,甚至被多数人的“B政”票决而死,这在小说《三体》和《流浪地球》原著中,表现得其实都很明显。
小说《流浪地球》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结局的“坚持真理的人都死了,暴民却活了下来”,更在于牺牲2/3的人以延续人类文明、投票决定谁死的,这种近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政策,竟然能被人类一致通过而推行下来。
不过,在电影版的《流浪地球》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对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的歌颂,更有对集体主义、群众伟力(饱和式救援)和愚公精神的歌颂,其价值取向对原版小说几乎是掉了个“个儿”。作为前传的《流浪地球2》明线主旨其实仍在讲述“传承”以及歌颂愚公精神,“抽签决定50%的人进入地下城”的政策被全球其他国家一致通过之后,电影里也有一句台词,大意是中国持保留意见,不赞同这种做法。
笔者不知道这样的价值观“翻转”,主要是导演郭帆以及编剧龚格尔等人的因素,还是参与监制的刘慈欣的“醒悟”。
或许正是电影《流浪地球》的这种好评,让很多左翼“小清新”对刘慈欣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抱着强烈的好感,当然也包括数年前已经名声大噪、却“社会达尔文气息”爆棚、右得不能再右的《三体》。
作为一部完全虚构的科幻小说,刘慈欣自己数次讲过《三体》是一场思想实验。既然是实验,实验所用的材料、环境条件都是刘慈欣人为设定的。小说的世界观是极其黑暗的,(如很多人所分析的,这可能与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所供职的国企正面临改制、下岗分流,他以及他周边的人都处于焦虑、迷茫,竞争留岗过程所表现出的种种丛林法则、人性黑暗有关吧);小说在情节设定上又是极端精英主义的,群众被设定成愚昧、自私、贪图享乐的“群氓”,救世的希望被寄托在少数忍辱负重、有远见的精英身上……罗辑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设定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