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假黄四郎是导火索,假秦桧却是精神鸦片
关于电影《满江红》,笔者在知乎上看到一段生动形象的类比:
一批十九军的战士混到汪精卫的警卫队中,在汪精卫赴日投降前,既不刺杀汉奸,也不偷取卖国文件公示于众,靠着自己全部死完感化了汪精卫的警卫队长,让他挟持着汪精卫在大庭广众唱了一遍《义勇军进行曲》,然后这个汪精卫还是个假的。
虽然电影《满江红》在舆论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影片结尾让“假秦桧”带头吟诵岳飞那首荡气回肠的《满江红》,却让戏里的宋军将士、以及戏外的观众都亢奋起来了。这大概是影片夺得春节档票房榜首的原因之一——笔者看到许多地方的官微也在把这部影片当作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在宣传。
虽然笔者也很厌恶这部影片,但要说老谋子是要刻意“为秦桧翻案”,笔者也是不信的。他根本犯不着要自绝“钱”途、这么去“作”,就像他前不久还在拼命辟谣移民传言一样。
不过,影片客观上却的确呈现出来了许多人所指责的“翻案”效果,究其根本,老谋子这代文化人成名于一个非毛化、躲避崇高的“河殇”时代,骨子里面就是一副“小人”做派,没有丝毫的正气可言,对待伟人、对待历史上的人民英雄,也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老谋子跟着莫言这种人一起去搞搞《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类“土味”视频,装出一副“雕刻人性阴暗面”的“人文关怀”,去解构革命史、解构中华民族史,满足西方丑化红色中国的邪恶趣味以及买办自我矮化以引资的邪恶目的,拿奖镀金还可以;让他去拍宏大历史题材、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真的勉为其难的,强装仪式感的结果,也只能是把历史史诗演成现实闹剧。不过,影片本身的定位是所谓“喜剧”,也的确不敢把这个当“正剧”拍。
所以,笔者更多的是把《满江红》所呈现出来的客观效果,看作是老谋子这类人“文化自觉”的结果。这样的“文化自觉”,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现象,反而是令人玩味的。
电影《满江红》让假秦桧领诵岳飞词作《满江红》的桥段,让笔者想起了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的桥段。但是,两个“替身”却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
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让鹅城的百姓有了足够的胆量冲进了碉楼,干掉了真黄四郎(尽管影片的结尾他又复活了,但这样的复活是社会斗争复杂性与反复性的历史体现),杀掉假黄四郎最终成了“鹅城革命”发生的导火索。尽管这一段演绎,带着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群众真的成了一群“跟着走的鹅”;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杀掉假黄四郎实际上戳破了真黄四郎的假面,向鹅城百姓揭示了反动统治者不过是“纸老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