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生猛的时代隐喻
《漫长的季节》,太生猛了!
剧终时,一辆火车远去,老年李响高喊“向前走,别回头”,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疯妈、看到《一步之遥》的武六,我确信地知道了导演辛爽在讲述什么。
这场碎尸案里,被碎尸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一个属于工人的时代。
《遥远的季节》建构了一个巨大的戏剧空间,混淆了真假、模糊了黑白,它也把真实的时代藏进虚假的悬案中。
它好过狂飙,但高文学性注定了:它不会复制狂飙的收视奇迹。
很多人在诟病它的节奏慢,但其实是人们被短视频驯化得过于急切,另一方面,对于这部剧来说,叙事是功能性的,它不是这部剧的内核,就像一个剧评所说:
悬疑是外壳,命运是内核。
它要讲述的是命运、是时代、是个体被碾过。
漫长的季节至少有4个层面的解读——
前两个层面是叙事层面的解读,明线(第一层)是我们所看到的王响与过去和解的故事,暖色调的“向前看别回头”的故事;
但暗线(第二层)是由龚彪线撕开的、和解之下残酷的现实,你看到的一切和解都是“梦”——如果你仔细看海报,海报上的王响是闭着眼睛的,这是梦;
第三层解读是象征层面的解读,每一个角色都有其时代的隐喻,如果敲开这把隐喻的锁,那会是一个震碎时代的响指;
第四层解读是哲学层面的,是一个渺小的人、面对一个巨大的不可测的时代、TO BE or NOT TO BE的抉择——王响的那条铁轨是东北版的“穆赫兰道”。
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大题目,我必须用愤怒克服恐惧,也必须小心翼翼、保持冷静——我必须要说,但我又必须有限地说。
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是第三层——敲开隐喻的锁,把那个时代鲜血淋淋的东西拖出来。
我需要找到那把切碎时代的匕首,用它来挑开作品的象征主义内涵。
那把匕首,就是这个名字《漫长的季节》。
一、季节为何漫长?
尽管时间跨度将近20年,但故事的时间刻度,一直是一个季节:秋,深秋。
深秋是凛冬将至的前夜,所以这个季节,是以“下雪了”作为结束,一切故事都结束于一场雪。
剧终时,雪花从天而降、落在了人们头上——消亡的、残存的、麻木的、无辜的、工人们。
为什么导演选择了秋天、而不是东北题材惯用的冬天?
答案在这部剧的麦格芬里——那首王阳写的《遥远的》(当然,实际上这是作家班宇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遥远的》第一段:
“打个响指吧,他说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