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三国旅游的风景线上
游隆中感悟
在“二月桃花火烧云”的日子里,我怀着对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分崇敬的心情,游览了向往已久的隆中。
隆中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西南15公里处。
我心中想象的隆中,只不过是被大山搂抱着的一片“庙宇”,与其它地方的名胜古迹大同小异。当公共汽车沿着檀溪路行驶了20多分钟后,渐渐地,座落在深山峡谷中的隆中展现出了它的雄姿。真没有想到,它是这么的妩媚,这么的别具风韵,最具有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四周被深山密林环抱,山上松柏覆盖,苍翠葱茏,就像花团锦簇的衣冠;山下缓坡四延,春草嫩绿,又似婆娑起舞的纱裙。小径旁,桃树枝头的蓓蕾启绽了,红得像点点碧血,艳得像片片朝霞。我饱吸着沁人肺腑的花香,揭开桃花织成的帷帐,穿过古隆中牌坊,便进人一个新的天地。只见那莽莽苍苍的竹海,披着蝉翼似的轻雾,竹影婆娑,尽态极妍,绿云拂地,翠浪排空。竹林中,春笋穿岩掀石,蓬勃竞长,似金枪毕立,如万箭待发,春意盎然,令人流连忘返。
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诸葛亮随叔父从山东临沂来到湖北襄阳,之后便在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度过了10年隐居生活。到公元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地以人传,后人提起诸葛亮就想到了隆中。
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我们拾级而上,迎面看见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虹桥”了。传说刘备第二次造访诸葛亮时,在此处碰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正骑着毛驴过小桥,以为他就是孔明,赶紧滚鞍下马,向前施礼,结果是个误会。望着这座小虹桥,我不由想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情景。走过小虹桥,不一会儿就到了“三顾堂”。这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四合院。大门口两边悬挂着两盏古色古香的宫灯。门前两旁,全是含苞欲放的牡丹花,团团簇簇的绣球花,含珠带露的金鱼草,鲜艳似火的红叶李,展翅欲飞的蝴蝶花…丛丛叠叠,喜迎宾客,为人们开拓了一片充满诗意的艺术新天地。门口有3棵参天松柏,引人注目,更引人入胜。传说当年刘、关、张在此拴过马。老柏苍枝屈虬,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人游其间,令人产生思古之情。
三顾堂内悬挂有一幅辑诸葛亮名言的对联:“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从公元207年走出茅庐直到去世,20多年如一日,自奉俭仆,从不敛财聚宝,他留给子孙们的仅仅是桑树800株,薄田15顷,这在当时职位很高的官员中算不得什么丰厚遗产的。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呈报里说:“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表示死后要“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诸葛亮能如此澹泊清廉,今天仍给人以无穷的教益。院子四周的游廊里排满了历代文人墨客颂扬诸葛亮的青石碑刻。正面是4间嵌花对开门的厅堂,堂内的匾额上写着“诸葛草庐”4个字,是郭沫若的手书。四周碑廊遍嵌的是历代名人的字画和碑刻,其中岳飞写的诸葛亮《前出师表》最为醒目。厅堂正中摆着古式床铺,床头挂着一幅清代工笔画《三顾图》,图上的诸葛亮,春睡正浓,门外的关羽和张飞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刘备仍旧恭恭敬敬地守候在台阶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