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斩断魔爪》:当心,间谍!


  01

  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破获间谍案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但遗憾的是,在文艺领域,除了一些高来高去,多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的“谍战剧”之外,反映当代反间谍斗争的影视作品,可谓少之又少。

  这令我想起了新中国前三十年一个重要电影类型:反特片!

  反特片属于惊险题材,在当年极受观众欢迎,也给少年时代的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铁道卫视》《秘密图纸》《羊城暗哨》等,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每次重看,仍然觉得津津有味。

  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反特电影,通常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不仅对现实斗争具有指导意义,对今天的观众了解历史,也很有帮助。

  02

  前两天,重温了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拍摄的《斩断魔爪》,颇有所悟。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某军工厂总工程师周昌民(陶金 饰)研制成功了一套新型防空雷达,即将投入生产。设在香港的美国特务机关,招募原国民党军统特务白秉忠(韩非 饰),冒充周昌民老友的侄儿,以回内地参加建设为名,通过周昌民的介绍潜入军工厂担任技师,企图伺机窃取相关图纸,由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斩断魔爪》是早期反特片,有些方面不免稚白,但在同类作品中,具有“开先河”的作用,深刻影响了此后同类题材的作品。

  《斩断魔爪》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选定了一个特殊时间段: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到同年10月底,志愿军出国作战并取得首战胜利前。

  在这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美帝国主义找上门来了”,地面美军兵分两路直扑鸭绿江,美国空军开始轰炸丹东,国内残存的反动势力空前活跃,崇美、恐美思想严重的人也觉得大难临头,东北首当其冲,一些人甚至把家属送往南方,自己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展开反间谍故事,就更具有典型性,也更加扣人心弦。

  2、用一些十分简洁的镜头,对公安工作的地位与重要性进行了交代。

  比如在公安局张处长的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挂着毛主席为公安工作的题词“保卫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尽力加强之”,另一面墙上,则挂着捷尔任斯基的照片。

  这表明新中国的反间谍工作,既来自中国自身的革命传统,也承接了苏联肃反委员会(契卡)的传统;

  3、新中国初年,各大城市盘根错节的教会,实际上是间谍窝子。

  在影片中,哈尔滨一所大教堂的意大利籍何主教(于飞 饰),就是美国特务,神父和修女,也有很多是特务。

  教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欺骗教友进行间谍活动。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崇高威信,教会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动摇了。

  比如,石神父(陈述 饰)让身为锁匠的教友(傅伯棠 饰)配保险柜钥匙,锁匠意识到可能有鬼,但碍于神父的面子,还是答应下来,到了晚上,锁匠失眠了,一面墙是“爱国公约”,另一面墙上是圣像,他徘徊在两者之间,惶恐无地。第二天,他终于下了决心到公安局报案。

  解放后,中国设立“天主教爱国会”以取代原来的教会,是很有道理的。爱国爱教是统一的,宗教信仰,必须以爱国为前提。

  4、陶金饰演的军工专家周昌民,奠定了此后三十多年银幕上知识分子的形象:来自旧社会,在西方受教育,有朴素的爱国心,有正义感,专注技术问题,但政治上容易被敌特利用。

  周昌民解放前就在国民党的兵工厂当工程师。但是,当他把自己设计的新式防空雷达图纸呈报“上峰”之后,腐败且崇洋媚外的国民党官僚,连看不都愿意看,理由是“外国人都搞不出来,你怎么可能搞得出来?”

  新中国的成立令周昌民欢欣鼓舞,他发现不仅自己的技术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报国机会。周昌民对新生的红色政权高度认同,白秉忠在写给何主教的报告中说“他(周昌民)本是个旧人物,却满口共产党的大道理。”

  周昌民的形象,应该说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从旧时代走入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此后几十年里,银幕上的知识分子形象,多带有周昌民的影子,直到1999年李幼斌在《横空出世》中饰演的陆光达出现,才得以根本改变。

  陆光达已经通体灿然,没有任何缺点了,然而却没有被充分信任,他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坚持为新中国核计划做贡献。

  这两种形象,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从1999年至今,又过了二十多年,历史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5、美国情报机关策反周昌民失败,就决定将其暗杀。何主教在把左轮手枪交给白秉忠的时候说,“不能让他活着为中国制造先进武器”——这一细节令人悚然而惊。

  其实,不仅美国这么干,以色列也这么干。比如,我们就多次听到过伊朗核科学家遇刺的消息。

  保持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方面的优势,必要时通过暗杀、甚至战争手段打断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方面赶超的势头,这一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个心照不宣的战略默契。这一动机,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无保留地支持以色列,也可以解释新世纪初年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03

  一部“化石级”的反特电影,之所以让今天的观众,仍然能够获得许多启示,主要就是因为秉持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地、具体地、历史地反映生活。

  遗憾的是,今天的电影创作者,已经在背离这一原则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