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女工沦为巴黎站街女,90年代的下岗潮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上世纪90年代,一场铺天盖地的下岗潮仿佛一夜之间席卷了整个东北。
一时间,1.1亿东北工人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迷茫、困惑、担忧成了他们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他们不知道,号称“共和国长子”的东北,怎么会与“下岗”扯上关系,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
影片《下海》中的女工丽娜就是万千被卷入下岗潮的工人之一,因为被迫下岗,丽娜的生活完全被打乱。
为谋生计,她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却屡屡受骗,最终不得不出卖尊严与编织谎言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家庭与生活。
丽娜的悲剧,不过是当时东北下岗工人众生百态下的冰山一角。
时代的浪潮突然袭来的那一刻,小人物们的命运,便不再由自己主宰。
1
东北下岗潮
时光倒退回上世纪90年代,应政策要求及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掀起一场大规模停产、关停潮。
而素有“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因国有企业众多成为“重灾区”,女工丽娜便不幸成为下岗大军中的一员,被迫开启了自谋职业之路。
不得不说,下岗给丽娜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邻里的眼光,自己的生活费,还有儿子不菲的学费,成了压在丽娜身上一座又一座大山。
丽娜迫切想再找一份工作,但整个东北都在“裁员”,再就业谈何容易。
恰在此时,一些中介听说了丽娜的遭遇。
他们主动联系丽娜说,手里有途径能够让丽娜出国当保姆,工作轻松不加班,每个月还能拿2000欧元的高薪。
丽娜一听,立刻怦然心动。
然而,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丽娜没有立刻答应中介,而是选择先跟丈夫商量此事,谁料丈夫刚听了个头,便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丽娜不死心,她游说丈夫道:“中介说了,工资是2000欧元啊,我要是留在东北,连2000元人民币的工作都找不到。你看看咱们家,你想永远住着50平的房子吗?想要儿子没钱读好学校吗?”
丈夫沉默地叹了口气,对丽娜说:“出国的中介费,咱家可凑不出来啊。”
丽娜想了想,告诉丈夫自己有办法。果然,不久后丽娜就筹来了一大笔钱,然后拿着这笔钱跟着旅游团去了巴黎,成功开启了境外工作之旅。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然而丽娜自己心里清楚,她和旅游团的团员们不一样,因为她的旅游费,是孤注一掷借的高利贷。
此行的目的也不是想要欣赏浪漫的巴黎,而是为了去应聘保姆的工作。
正因如此,丽娜一到巴黎,马上让中介帮她联系工作。谁料等她正式去了雇主家才发现,这里的工资远远没有2000欧元,甚至还不如她下岗前的收入。
而中介宣传的工作轻松也完全是谎言。
丽娜遇到的雇主不但脾气古怪,还是个细节控。在雇主家,丽娜总是有干不完的活,手脚稍微慢些或是出现任何小差错,雇主都会立刻毫不客气地扣掉丽娜本就不多的薪酬。
更让丽娜没想到的是,这里的生活环境也远远比不上自己在东北的居所。
雇主给丽娜安排的房间,是狭小逼仄的杂物间,而且若是没有雇主还限制丽娜随时在家里待命,一旦丽娜稍有反抗,雇主就指着丽娜的鼻子骂道:“法国最不缺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保姆。”
举目无亲的国度,超多负面情绪的工作,让丽娜满腹委屈无从倾诉,只能利用短暂的外出时间给丈夫打电话。
可惜,相隔万里的丈夫根本帮不上丽娜的忙,反而在听说了丽娜微薄的工资后,埋怨丽娜说:“叫你别去国外,你非要去,就你现在这收入,啥时候才能把高利贷还上啊。”
丈夫提到的问题,丽娜何尝不明白,但此时的她早已无路可走。若是辞职回东北,更加没办法还清高利贷,丽娜唯有留下来奋力一博。
2
巴黎站街女
拼搏的方式有些让丽娜难以接受。
因为,想要还清高利贷,最快也最有可能实现的拼搏方式,是跟着那些东北老乡们一起做“桃色生意”。
李玉梅是丽娜在国外遇到的东北老乡,只不过这位老乡经营的生意,是丽娜最看不上眼的“桃色生意”。
丽娜内心的鄙视,李玉梅倒也不在意。
一开始,李玉梅甚至还劝丽娜回国发展,她告诉丽娜说:“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是有老公的人。”
可惜,一到了赚钱这事儿上,老公就派不上用场了。
一次,丽娜又在电话里与老公商量还高利贷的事,老公叹了口气说:“实在不行,把咱们东北的房子卖了吧。”
这句话直接让丽娜下定了跟李玉梅干的决心。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丽娜自我催眠般地想着:躺下就能赚钱,这么好的工作哪里找去。
一想到这里,丽娜似乎真的释怀了。
她开始观察李玉梅工作的技巧,再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在实践中。
渐渐地,丽娜越做越是自然,客人点她的时候,丽娜还能在两人颠鸾倒凤的高潮期,用手指比划价格,轻轻松松拿到大笔酬劳。
而学会这一切,丽娜仅仅用了一个星期。
虽然丽娜的内心深处,偶尔还会因从事这份“职业”充满挣扎,但一张张红红绿绿的钞票,很快让丽娜内心的煎熬烟消云散。
影片中的这处情节虽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却是从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当年东北下岗工人在那段岁月里的困顿生活。
据作者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介绍,那时候,东北工人上午还在车间里上着班,下午就被通知下岗屡见不鲜。
然而,下岗对于工人们来说,绝不仅仅意味着失去工作。
在国营企业占比很高的东北,工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妻子、朋友、同学等等可能都在一个地方上班,一旦下岗,就意味着彻底被社交圈排除在外。
更可怕的是,国营企业提供的幼儿园、食堂、供暖、水电气等等福利,也全部与下岗工人无缘。
这时下岗工人才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需要钱,但自己微薄的积蓄却根本不足以支撑这笔开销。
据不完全统计,在1997~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仅黑龙江一省就有超过140万国有企业工人下岗,约占整个黑龙江城镇总人口的3.9%。
这些人里面,又有多少个丽娜。
迫于生活,不得不从事种种令人无奈的工作。
其实,影片中的丽娜还算幸运的。
靠着这份“职业”,丽娜终于实现了她在国外“赚大钱”的人生理想。
她还清了高利贷,还在老家买了房子和商铺,一下子让全家人的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更多的下岗工人,可能连丽娜的这份“幸运”都没有。
以作者贾行家先生记录的真实东北下岗工人故事来看,那些下岗的工人,一开始被单位通知“买断工龄”、“待岗”,就有人傻傻的相信单位不会不管自己,真的留在家里“待岗”。
而那些出去找工作的人,情况也并不容易。
有对东北国企夫妻双双下岗,只得带着孩子去父母家蹭饭吃,受尽了亲戚们的白眼。
一天早上,再也撑不下去的夫妻俩破天荒给孩子做了顿红绕肉。
孩子兴奋地边吃边笑,但夫妻俩却笑不出来,因为他们知道,这红烧肉里事先放了老鼠药。
这样的悲剧故事并非个例,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年的大下岗对东北经济以及人口还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城市结构,90年代的下岗潮让东北的失业率疯狂飙升,一度突破11%,而下岗的工人很难适应市场化经济,毕竟半辈子都在国企大院了,突然出来了能干啥?
或许有人说,摆个地摊总行吧?
然而,遍地都是下岗职工,哪有钱买东西,而那些在岗的职工也人人自危,都想存钱不想花钱,这无疑让下岗工人们再就业压力山大。
不仅如此,当年国企贯彻执行到底的计划生育也暗暗发挥着作用。
时至今日,东北都是全国少子化地区的典型代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而缺乏年轻人的东北,再难重现当年“共和国长子”的风华。
这一切的后遗症放在《下海》这部影片中,便是丽娜被迫成为站街女后,时刻担心丈夫发现自己的“秘密”。
于是,每次跟丈夫视频聊天前,丽娜总是仔细搽点自己的烈焰红唇,再取掉夸张的耳环,仿佛自己还是那个朴实无华的温柔妻子。
在丽娜的精心掩饰下,一开始丈夫并没有怀疑她。
那个老实巴交的东北汉子,还在外面到处炫耀妻子能干,跑去国外工作赚了大钱。
但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饶是丽娜百般掩盖,丈夫到底还是知道了丽娜的真实工作。
那一次,丈夫发了他生平最大的一次火,他两眼通红地与丽娜大吵一架,而后扬长而去,只当没有这个家。
丈夫不想要家了,可丽娜还想要。
为了挽回丈夫,丽娜专程跑回东北,带着儿子一家旅店一家旅店的四处寻找丈夫,然而当丽娜敲响了无数房门,终于在一家小旅馆里好不容易看到了久违的丈夫时,丈夫满脸的嫌弃与冷淡却将丽娜的心撕得粉碎。
丽娜默默地呆立门口,看着丈夫与儿子亲密互动,她小心翼翼地问丈夫说:“你要是不想回去,我就把店盘出去,带着儿子来这边住。”
丈夫连眼皮都没抬下,只留给丽娜一个无情的背影。
丽娜不甘心,她厚着脸皮懒在丈夫身边,但丈夫却一直沉默以待。
这时天色已经黯淡下来,丈夫转身去厨房煮面,丽娜急忙跟着去帮忙。
到了厨房,丈夫依旧拿丽娜当空气。丽娜自知理亏,只能一边打下手,一边卑微地问丈夫,调料用的蒜在哪里?
丈夫轻轻扭头示意了一下,在一片剥蒜声中,丽娜沉默了。
或许,她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自己刚刚从事这行时,老乡李玉梅告诉她的那句话:“要不是逼得没办法了,谁能干这个!”
不得不说,李玉梅的话中,蕴含了太多无奈,而这也是无数东北下岗工人共同的心理写照。
就拿丽娜来说,她何尝想孤身一人远赴国外过上那种“见不得人”的生活,但人在江湖,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时代的巨轮轰然驶过,落下的一粒尘埃,就是东北下岗工人们头顶的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