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地缘政治首鼠两端不利于东北铁锈地带经济复苏
2023年底东北喧嚣一时的“冰雪经济”在2024年夏季到来后沉寂了,东北GDP增速在美国新一轮大选注定的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国际背景下更将不堪设想,东欧、中东与中国近海的乱局终将让中国的地缘政治首鼠两端付出更多的代价,尤其是东北铁锈地带经济复苏乏力终将迫使中国调整地缘政治立场。
一、三年大疫之前东北铁锈地带就已在中小城市蔓延了
美国的五大湖流域的铁锈地带分布着匹兹堡、扬斯敦、密尔沃基、代顿、克利夫兰、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恒、底特律、辛辛那提等工业城市,在20世纪曾有便利的水运与丰富的矿产,钢铁、玻璃、化工、伐木、采矿、铁路等行业纷纷在这里兴起而崛起为北美主要的制造业基地。最辉煌时匹兹堡有钢都之称,底特律是世界知名的汽车城、全美第四大城市,芝加哥为本区最大的工业城市、铁路枢纽。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五大湖地区一直在走下坡路。煤炭、钢铁、重机械等一度被认为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行业都被渐渐贴上了落后产能的丑陋标签,经济衰退、工厂关门、毫无生气的城市与远走他乡的移民成了这里的常态。放眼全球,类似的铁锈地带还有鲁尔工业区、洛林地区、北九州地区与西伯利亚工业区。从时间上看,美国在1950年、英国在1955年、日本在1975年、德国在1980年完成工业化后都有了“老工业基地”问题。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单一,整个社会围绕着一个大的工厂的稳定分工,形成了相对封闭与僵化的系统。在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开放的的商业精神被遏制,自身无法主动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再者,资源的枯竭与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世界能源在从化石能源(煤炭与石油)向生物能源、核能、清洁能源等新能源转换,一批建立在煤炭与石油之上的城市不可避免地衰败。最后,后工业化时代也意味着高度的城市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减少,导致重工业产品的需求减少、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经济全球化引发新一轮城市产业分工与转移。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或恶劣的气候环境导致铁锈地带的产业在分工浪潮中被国内或国际新兴的城市替代。东北是中国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地区,经济规模在“前三十年”一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大庆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这些曾是“共和国长子”东北的耀眼标签,作为建国初期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一度风光无限。但到了21世纪初,东北经济问题越来越扎眼。2003年时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的十年左右给东北“吃药输液”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效果都明显。辽宁近几年GDP增速大幅下滑,增速排在全国末位。“塌陷”“失速”、“数据造假”关于东北经济问题的讨论成了近几年网络与社交媒体上的一大热门话题。美国的铁锈地带与中国的东北有着太多的相似点:单一的产业机构,较高的城市化率与不断流失的人口,国际市场的冲击与国内南方地区的兴起,落伍于新科技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甚至相似纬度与地理环境与移民化的人口结构。中美两国都有铁锈地带问题,只不过发展中国国家暴露此类问题要快得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