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身份焦虑:韩国改地名的是非曲直

2024-08-05
作者: 陈俊杰 来源: 红歌会网

  身份焦虑:韩国改地名的是非曲直

  鲁迅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韩国”在2024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被法国人念成“朝鲜”,于是又有韩国人呼吁在确认“汉城”为“首尔”之后将“韩国”的国名也改了!韩国人何以爱改地名?其是非曲直事关身份焦虑。

  一、韩国改地名何以内讧不断?

  “韩国”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被法国人念成“朝鲜”,原因至少要回溯到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当时法国的国旗被俄罗斯的国旗“李代桃僵”,事发后韩国人的解释当然是“无心之过”。但法国人普遍认为真实的原因是当时的韩国冬奥队多数冲金点的悬念主要来自其法国同行。但“汉城”改名后何以只求中国人对其改口?较之于金牌之争,身份焦虑之争更让韩国人头大。一个国家能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高,民众的信仰支持很关键,除了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外,这个国家有没有文化底蕴也很重要,而韩国首都改名就是韩国重新建立国家文化底蕴的开始,也是一次尝试。六百年前李祹-李氏王朝的四代帝王为了摆脱汉字而一直在研究属于自己王朝的字,由此也不难理解韩国非要改名了。开始的汉城此名也是有历史的,李氏王朝的建立者李成桂建国后就看不上前朝破败的首都了,他的王朝也应找一个属于本国的首都,于是汉江以北的地区作为首都,原本是叫汉阳的,但李成桂很会来事,为了讨好当时的明朝而叫回了汉城。在周朝刚建立时,朝鲜地区此时就已是周朝大地上的国土一角,之后由于距离山高皇帝远而渐渐疏远。商纣王的叔祖来领5000族人占领了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朝鲜半岛自唐代起不再归中国统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韩国如此执着的保护属于自己国家为数不多的文化了,韩国疯狂申遗也有这方面的想法。文化其实涉及的领域非常巨大,近年来的文化入侵就能说明她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尊严那么简单,韩国目前虽南北分裂,且国土面积还小。但他的经济实力强劲,而且是发达国家,自然就不愿意在文化上输给发展中国家,哪怕曾只是这个的服附庸国。所以中韩计划建交时韩国曾要求中国不要再用汉城这个名字,这个在处处都带着中国文化痕迹的名字,象征着他们祖先曾也是大明王朝的依附者。故在他们心里希望自己的国家首都名字是代表着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依附者。这个要求当时让中国的代表团哭笑不得,首都之名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发展,这种意义不可谓不大,怎么能说改就改且只对中国如此?大韩民国一立国就废除过带有明显意思的京都,那时他们也不想叫汉城这个名字,而是直接就是Seoul。但这个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番邦的蕞尔小国要像择菜一样分理出来纯粹属于本国的文化又谈何容易?中国经历在5000里经历了太多的朝代的升起与陨落,有过强盛也有过衰败,但中国的文化传承从未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才有了如今的文化底蕴,而一个成立了不足百年的国家窃取中国的文化岂不滑稽?!受中国文化影响显著的中华文化圈国家经济起飞后不同程度地要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何以韩国一直是急先锋且为此而内讧不断?“西施是韩国的”,韩国是西方的,西施是不是也要被整容为白人了?自古以来,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与时代的变迁,都离不开国家的更迭交替与战争。作为现在经济、文化都与中国相仿的韩国来说,它们的存在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公元前1120年至公元前194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帝辛(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史称箕子王朝或“殷氏箕子王朝”。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燕昭王时曾与真番一同归属燕国,直到燕国被秦国所灭,后来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其后卫满推翻了箕子朝鲜的哀王并取得箕子朝鲜的首都平壤,新政权被称为卫氏朝鲜,其国土还包括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疆域远超箕子朝鲜。箕准渡海南逃马韩自立为韩王,不与卫氏朝鲜相往来,这之后灭绝,马韩人又自立为辰王。当初卫氏朝鲜的卫右渠没被汉朝攻破时,朝鲜丞相历谿卿劝谏卫右渠无果,就去了辰国(辰韩),跟他一起去的有二千余户,也与卫氏朝鲜不相往来。公元前2世纪末,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灭朝鲜,设汉四郡。从东汉、三国时代,盛唐到明朝与清朝,朝鲜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甚至就连天文历法、书法文字、建筑技巧,韩国也是中国的传承。1897年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国家的正式国名而登上历史舞台。但这样完整的弹丸小国并没有在历史的舞台上蹦跶很久,随着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朝鲜半岛迅速的沦为了他们的殖民地。但好在有其他国家的帮忙与坚持,让朝鲜半岛并没有完全的沦陷。但这样的拉锯战也给了美国可乘之机,那就是在他们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三八线”的一边继续朝鲜人民统治,另一边则由美国继续管辖。就这样,一个弹丸小国的朝鲜半岛重新以朝鲜与韩国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实韩国这个国家本身就特别热衷于改名字,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韩国的对改名字的执念,尤其是涉及中国时,这种执念就会被无限放大。首先,文字的脱汉之行。朝鲜半岛在汉武帝时期就已学习了中原的文化、语言与经济。为了沟通与管理的方便,他们首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汉字,而且当时的汉字在朝鲜半岛是上层人才能使用的文字。普通的韩国人使用的文字叫做“训民正音”。汉字文化从古至今已在韩国沿用了五百余年,汉字文化深深地印在了韩国人的骨子里。就连他们传递情感,延续知识与信息,似乎也是只有汉字文化才能完成。但随着韩国不断传出废除汉字,用韩语代替的消息时,许多韩国本地的居民也产生了质疑。毕竟,汉语在韩语中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官方文件当中,就连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也会有中文的标注。于是,在尝试了摆脱汉字延续韩语,出现的各种问题之后,韩国总统金大中在1999年又宣布了继续沿用汉字的命令。其次,城市名称的脱汉之行。韩国作为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大小小以汉字命名的城市随处可见。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韩国也出现了唯一把汉字名去除的城市,那就是首尔。原来,首尔以前叫做汉城。尤其是在明朝时期,当地的政府部门为了更好的管辖韩国,便把京师由平壤迁至汉阳,改汉阳名为汉城。时至今日也沿用了五百余年。后来,朝鲜半岛一分为二,韩国为了亲近美国而不断去中国化。首尔的改名就是韩国为了去中国化做出的一个决定,之前还有韩国专家提议将韩国光华门上的汉字给摘了。但首尔改名的事件还没有过去多久,国内网上又流传出了韩国继续改名的后续。这次它再也不是小打小闹的将一个城市去中国化,而是决定把整个国家韩国的名字从韩国改成“考瑞亚”。韩国确实有改名,但并不是从韩国改成“考瑞亚”,而是从“Korea”改成“Corea”,这件事也不是近期才提出来的,而是很早就已有过类似的提议了。具体原因到现在已不可考了,据传,据传哈,就是韩国人认为现在的“Kroea”是日本人改的。“Corea”才是韩国原本的英语单词,至于日本人为什么这样改,其实韩国人说的原因也挺好笑的。朝鲜半岛不是有被日本殖民的历史吗?日本人认为“Corea”在字母表中会排在“Japan”前面。毕竟,在很多国际活动中,国家的出场顺序都是按国家名字首字母排行的,朝鲜半岛被排在日本前面,这是日本无法接受的。于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将“Corea”改成了现在的“Korea”,这样在国际场合出场时,朝鲜半岛的代表就会走在日本代表的后面。现在韩国人认为,他们拜托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自然也要改过来。按韩国人的话说,这是要让韩国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一说法在韩国非常有市场,2003年时洛杉矶时报还专门报道过这件事。甚至卢武铉在任时还曾跟北边交流过,想拉上他们一起改名,北边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但目前来开,这个“K”还是没改成“C”,但这个提议韩国还是有很多人响应的。随着中华巨龙的腾飞,中国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中国GDP超过十万亿美元,是世界上十万亿俱乐部成员,是日本GDP的两倍,西气东输,保护环境,扫除雾霾,南水北调,史无前例,三峡大坝,世界第一,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龙,高铁两万里,是世界的六成。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珠港澳大桥通车,告诉公路占世界的百分之五十二。神州飞船,载人上天,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到太空去的国家,嫦娥工程,把飞船送到月球,天宫二号实验室,在太空试验,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天河二号计算机,当年的第一,现在的第二。互联网行业更是蒸蒸日上,多个企业纷纷进入世界五百强,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国家已腾飞。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后很多国家与中国建交,中国也成为整个亚洲贸易进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某个国家,确着急摆脱中国的影响,2004年韩国正式把首都汉城改为首尔,不在用汉子书写,棒子们开始去中国化,开始排斥汉字,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文化,因为经济的提高,让这个国家开始膨胀,但随着中国开始腾飞,各方面又站在了世界的顶峰。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棒子们开始后悔。风靡一时的乐天玛特,因为棒子们的一时愚蠢,濒临关闭,整个棒子国的旅游业,离开我们国家,生意惨淡,面对如此困境,棒子们又纷纷向中国示好,伸出友谊之手,渴望让中国认可他们。但这个弹丸小国曾是最崇拜中国的文化的,如今又是端午申遗、龙舟申遗,连筷子都要申请世界遗产保护!这个国家可笑又可悲,明明着急去中国化,但又渴望与中国合作,离开中国的贸易,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差点支撑不下去,之前的棒子国,与中国都能轻松的用笔交流,排斥汉字后,让中韩很多贸易都产生极大的不便,但迫于对中国经济上越来越摆脱不了的依赖,现在棒子们又不得不学习汉字而越来越亲近中国了。

  二、韩国改地名何以没道理?

  遵循外语地名译写原则与方法,从纯学术的角度研究,我个人的观点是汉城改名首尔缺乏必要性、理由不充分,相反改名不但在一定时期内给全世界十几亿使用汉字的民众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对韩国首都认知的混乱,而且涉及历史习惯、经济费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交通、通信、外交、教育、新闻、出版等许多方面都要相应更改,工作量与经济成本都相当巨大,还可能带来外语地名译写方面的困惑与连锁反应,甚至违背地名译写“平等对待”的原则。第一,由于中国与朝鲜历史上的文化渊源,朝鲜曾广泛使用汉字,汉城是韩国古代李氏王朝自己用汉字命名的地名,并不是中国或其他外族强加给韩国的,不存在歧视性、污辱性或有损国家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问题,与外语地名译写“名从主人”的原则没有冲突,因此不属非改不可之列。第二,汉城在汉语中已沿用六百多年,已为使用中文的老百姓熟悉并广为使用,完全符合外语地名译写“约定俗成”的原则,也没有与其他地名重名、混淆不清的问题,不属应更改之列。相反在汉语文化圈特别是对中国而言知道Seoul的很少,根据Seoul音译为“首尔”将大大降低韩国首都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第三,从历史渊源看,先有汉城,后有Sieur,再有Seoul,而且长期以来韩国官方印发的中文资料也一直使用汉城。因此汉城不是汉语对Seoul的翻译,以汉城与Seoul发音差别较大作为改名的理由既不充分,又有本末倒置、牵强附会之嫌。第四,汉语译写外语地名的方法不限“音译”一种,还有“形译”、“意译”。汉城与其他韩国地名与朝鲜、日本、越南地名汉字译写方法采用的是“形译”法,其目的是尊重历史习惯,方便使用汉语者辨认,在实际使用中也得到汉语文化圈大众的广泛认可,并未出现因“形译”、“意译”地名造成交往混乱的局面。第五,如果以发音作为衡量地名译写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将会对全球的地名译写领域形成严重的冲击并给交通、通信、外交等部门与老百姓的交往造成混乱,由此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将是十分巨大的。以外语地名汉字译写为例,不仅涉及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在历史上使用过汉字的国家的大量地名,也涉及其他意译、约定俗成或音译不完全正确的地名,常用的就达数万条。其中也不乏比汉城知名度更高的地名,最典型的如英语将朝鲜、韩国都拼写为Korea,而在朝文(韩文)分别拼写为Choson与Hanguk。再如越南(Viet Nam)、东京(Tokyo)、大阪(Osaka),等等。第六,所谓的“汉城改名已有百年历史”显然是言过其实了,实际上是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期间,日本将汉城改名京城,在此以前朝鲜王朝一直使用汉城。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不再使用京城。1948年韩国将首都用韩文拼写为Seoul,没有重新明确规定汉城为其汉语名称,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在中文资料中都一直采用“汉城”。因此,自1939年起(除了1910年至1945年)汉城一直在使用,而“京城”恰恰是外族殖民统治者强加给朝鲜民族的,以此作为汉城改名依据显然是荒谬的。第七,地名的国际标准化是地名的单一罗马化,国际上通用的地名是其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译名只在通用汉语的国家与地区使用,对其罗马字母拼写没有任何妨碍。因此,韩国首都汉语如何译写既不会影响其国际交往,更不存在有违国际惯例的问题。第八,单就“首尔”这个译名而言,取首都之意命名,也就是用通用作为专名,从地名学的角度讲不合适,如果韩国迁都,新首都如何命名(是否改名“首尔”),原有的“首尔”(汉城)是否又要改名?而且“首尔”的汉语读音不够铿锵,不易流行。第九,汉城改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汉城相关的地名,如汉江、汉山、汉南、汉阳大学、汉城大学、汉城市立大学、国立汉城大学等如何处理?是保留还是同时更改?如何看待汉城改名及其由此引发的不同议论?第一,充分肯定国人的爱国热情。全球有这么多华人参与汉城改名的议论,充分表达了华人世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与日益强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对世人的凝聚力。多数国人是能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心平气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其中有的观点比较偏激,但毕竟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做到“兼听则明”创造了条件。因此,国家对这种关心祖国国家大事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使命感应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鼓励,对部分过激的言论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触犯国家的法律,任何不同意见都应允许通过一定的渠道予以表达,充分保护人民的爱国热情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加以疏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将国人对祖国的满腔热情转化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实际行动。第二,理性对待汉城改名问题。在处理涉及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要有战略眼光,以国家的实际利益、长远发展为根本宗旨,不能图一时之快、因小失大,切忌盲目冲动、感情用事,这对中国这样正处于上升期的大国而言尤为重要。具体就汉城改名问题讲,一是应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不说过头或无中生有的话,不发表有损中韩两国关系与民族感情的言论。如有人说如果韩国人不把“汉城”改为“首尔”,而是改成“爹”,是不是中国人也要答应他们的要求呢?就属于无中生有,因为所提的问题既不存在,也是对地名命名、改名原则的无知,只会伤害民族感情,对解决问题无益。又如将改名说成“狭隘”、“极端”的“大朝鲜”民族主义膨胀的表现、提出抵制韩国文化甚至采取经贸措施,也有的认为改名有消除中国、汉语、汉字影响的趋向,是对“汉字”过敏的表现,等等都属此类。二是不要随意联想、盲目类比,不主观揣测他人的意图。有人认为改名的目的是淡化“中国文化”的印记,甚至与台独分子推行的“去中国化”的所谓的“正名”运动相提并论,也有的将其与珠穆朗玛峰的罗马字母拼写到底是用“Qomolangma”还是“Everest”、与韩国与日本之间的独岛与竹岛之争混为一谈,这是极其错误的,严重混淆了不同性质问题之间的本质区别。韩国本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根本就不存在“去中国化”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所谓的“正名”运动的实质是分裂中国,实现台湾独立;独岛与竹岛的名称之争,涉及韩日两国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珠穆朗玛峰罗马字母拼写争议则反映了殖民主义的痕迹,是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斗争。三是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问题,不要将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与不同意见等同于两国关系、民族感情的恶化。我们历来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反对强加于人。因此退一步讲,汉城改名确有淡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我们也不必将其上升为对中国的敌视,更不能因为中华文化对朝鲜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就认为有权要求韩国接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靠的是其博大精深与持久的生命力,而不是强迫他人接受。事实上韩国对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华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还是相当尊重与诊视的。再退一步说,如果韩国要摆脱汉文化的影响,难道不同意其改名就能扭转吗?结论只能是适得其反。第三,从国家战略利益思考对策。汉城改名首尔没有必要,理由也不充分;从法理角度试看,韩国有权利更改本国的地名,中国等使用汉语的国家也有权接受或不接受新的汉语译名,因为只要不存在歧视性、污辱性,如何译写他国的地名是主权国家的权利。但站在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遵循中国一贯坚持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睦邻、安邻、富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认为首先应冷静地与韩国有关部门沟通,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将我方对汉城改名的理性分析,特别是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中文世界对韩国首都认知的混乱问题讲透,把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原则、方法讲够,对改名给中国等使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带来的诸多麻烦与经济上的负担讲明。如韩国方面仍然坚持改名,从尊重韩国国民感情出发,考虑到韩国还在某些领域使用汉字,特别是韩文拼写从“Hansung”改为“Sieur”的特殊情况,可作为特例接受其改名的请求,但应与韩国方面明确汉城改名仅用于城市本身,不涉及汉江等相关地名并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让韩方认识到,改名需要一个过程,某些行业无法一下子完成,为避免改名可能造成的混乱,方便民众使用,在过渡期建议双方都采用新旧名括注的办法,以利于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汉城改名首尔无损于中国的主权与中华民族的尊严,在学理、法理都在中方一边的情况下同意韩方改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宽宏气度,有利于塑造中国致力于和平崛起的良好大国形象。相反坚持使用“汉城”这个名称并不能给中国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只会增加韩国的戒心,为国际上的反华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推销遏制中国政策提供借口。第二,从地缘政治、历史渊源分析,中国与朝鲜半岛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中韩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韩国朝野特别是经济界对中国复兴在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重视,对中国的态度不断向着友好的方向发展。从全局考虑,不必为汉城改名这样对国家长远发展无关紧要的问题花费过多的精力,更不应因其影响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与人民间的友好感情。第三,既然汉城本来就是韩国人用汉语命名的地名,现在韩国想改一个新的汉语地名,即使确实带有摆脱汉文化影响的成分,我们也应持一种比较冷静、宽容的态度。中华民族与朝鲜民族在近代史上都深受日本侵略、奴役之苦,对韩国大力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努力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多一分理解,不应随意扣上狭隘、极端的帽子。第四,汉语不但中国在使用,包括韩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与地区也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果中国坚持不改,就可能形成韩国首都“汉城”、“首尔”两个汉字名称并存、混用的局面。第五,无可否认,汉城改名首尔确实会在短期内给我们造成一定的麻烦与负担,但我们不能仅仅计算眼前的经济利益,更应着眼长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不能因小失大。汉城改名至少能给国人带来五点启示:第一,加强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华夏文明与传统历史文化教育,进一步强化国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不断光大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继续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快速互动的优势,建立与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保证与扩大人民、社会与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逐步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第三,地名是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国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地名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关系到国防建设,关系到民族感情与民族团结,关系到群众的日常交往。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地名与地名工作,提高各级政府与社会大众对地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地名管理与科研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地名管理与科研能力,加快地名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与管理手段信息化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与单一罗马化,推进全球地名的国际标准化。第四,建立中国标准地名数据库(包括汉字与罗马字母拼写),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网络等多种渠道提供给社会各界使用。发动全社会共同监督国内所有公共场所与新闻出版、宣传等领域中对国内标准地名汉字书写特别是罗马字母拼写的使用情况,地名管理部门要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限期更改,对拒不改正的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及时发现其他国家与地区在使用中国地名过程中的不正确之处并通过适当的途经予以指正,对涉及中国领土主权、民族感情与尊严的问题,要坚持立场、毫不动摇。第五,在制定不同语种外语地名汉字译写规则的同时,逐步审定公布外语地名汉字译写标准译名,提供给国内与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使用,逐步引导汉语文化圈在地名汉字译写上的统一,减少不必要的混乱与由此造成的损失。2004年韩国政府宣布将忠清南道的燕岐-公州地区作为新首都并宣布将85个中央行政机构、国会与大法院迁往新首都,因该计划遭到汉城市与部分地方民众的强烈反对,韩国宪法法院10月裁决有关迁都的特别法违反宪法。2005年韩国国会又通过了《燕岐-公州地区行政中心复合城市建设特别法》,根据该法除了青瓦台总统府、国会、大法院与外交通商部、统一部、国防部、法务部、文化观光部、妇女部与国政弘报处、警察厅等主要部门外,其余的财政经济部、教育部、科技部、农林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保健福祉部、环境部、劳动部、建设交通部、海洋水产部等部门都将迁移到中部的燕岐-公州地区。李明博何以要将“汉城”改为“首尔”?第一,韩国媒体指出,按中文的习惯,外国地名的中文标识一般都与原文的发音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国地名就必须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中国对北欧国家冰岛的称法就是意译而不是音译。再比如,日本有很多汉字地名,且这些地名的日本发音多与中国发音有不小差别。难道中国就一定要将日本的东京按日文发音改称为“托克约”,将横滨改称为“约考哈妈”吗?就算中国一定要对汉城的名称音译,也未必非得按韩方的用字要求来呀!第二,韩国能为自己的城市改名,却无权要求其他国家改变对其地名的称法,只要这个国家没有对其地名侮辱性的指称。一个很简单的类比,英语国家按历史习惯将韩国称为Korea(高丽),完全是这些国家自己的自由,韩国无权要求这些国家按它自己的称法,将对它的英语称呼也改为“Han”。类似的例子,美国无法要求日本不再称其为“米国”,中国也无权要求英语国家将“China”改为“Zhonghua”。再举一例,亚洲国家老挝的首都,中国大陆称为“万象”,台湾却称为“永珍”,同是汉语两种译名,不是很好,但老挝政府无权干涉别人对其地名怎么称呼。第三,韩国目前也使用一些汉字,但韩国使用的汉字并不等同于汉语,韩国要求中国按其做法更改对其地名的汉语称法无疑是喧宾夺主。实际上,使用一些汉字的国家还有更多,但这些国家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存在着一定差异。举个例子,日本的汉字地名“横浜”,其中的汉字“浜”有别于中国的“浜”(念“邦”),对应于我们的“滨”(念“宾”)字,中国按汉语惯例称日本的“横浜”为“横滨”,并不与其汉字写法完全一致,日方从未也无法表示任何异议。事实上,日本还有更多由异体汉字、自创汉字甚至于汉字与假名(日本字母)混合组成的地名,这些包含汉字的地名都是日语地名,让中国完全按这些地名的写法来称呼它们,根本就是难以做到的。同样,韩国方面确定的“首尔”名称也只是韩国自己对汉城的一种韩国汉字写法而已,追根溯源还是中国的古圣先贤赐予的。

  三、韩国版《独立宣言》何以被用中文念出?

  2020年3月1日韩国独立101周年纪念仪式中用汉语宣读韩国版《独立宣言》,他们纪念的是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韩国临时政府。由于当时他们的独立宣言由汉语书写,用汉语宣读独立宣言也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被保存了下来。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那天不少中国读者在评论区留言:投降书是日文写的,但自己也能看个大概意思。去过日本、韩国旅游的朋友应更有体会,自己不懂日语韩语,但走在大街上也看懂当地店铺招牌上的汉字。20世纪80年代翻译软件还不是很发达,很多日本人、韩国人来中国旅行,不会说汉语,但能通过写纸条的方式在中国商店里顺利购物,这些都得益于中日韩三个国家对汉字的熟悉。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只要能掌握现代汉语中频率最高的前950个汉字,就基本上能看到懂中日韩三国的大部分文章。2014年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修订的《中日韩共同常用八百汉字表》收录三国通用的808个汉字,只要熟记这808个汉字,就算你不会汉语、日语与韩语,也能简单的交流,用于旅游、购物等等,还能为学习语言提供一定的便利。这么多年了,历史上跟我们更近的韩国一直在“去汉字”,远的不说,明清两朝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当亲小弟罩着,结果人家1948年后废除了汉字。1948年韩国把首都汉城的名称改为韩语“서울”,发音类似于“首尔”,因此有人说1948年韩国首都就是首尔了。其实这个词在当时就是首都的意思,韩国首都成了当时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名的城市。直到2005年韩国政府才宣布“서울”的中文翻译名称为“首尔”,这才有了“首尔”一词。有人说这是美国人对韩国的改造,但日本同样也被美国改造,而且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天天喊着要“脱亚入欧”,结果现在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已达到了两千多个。直接把锅甩给美国,似乎好像不怎么合理啊!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汉字也不是一天废除的”。由于韩国朝鲜同属朝鲜半岛,在二战之前统称朝鲜,为了避免误会,下文提到的朝鲜都指代朝鲜半岛。关于“朝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一直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给起的名。根据《山海经》记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出兵灭掉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古朝鲜从此成了受汉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史称高句丽,鼎盛时疆域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西到辽河;北部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高句丽与后来那个高丽可不是一回事,两者也没有继承关系。高句丽跟中原王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也非常重视汉字,不仅设立太学,传授儒学,还诏儒学博士用汉字来撰写高句丽国的国史。同时,汉字书写的佛经也开始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兴起的百济、新罗等王朝也开始仿照中国,以儒家经典科举取士,汉字成了有钱人家子弟的必修课。到了公元7世纪左右,汉字在朝鲜半岛已被广泛应用,成了朝鲜半岛的正式书面文字。当时不仅诗歌、小说用汉字书写,直接使用汉字更是成为士大夫的一种风气。后来朝鲜半岛上出现的“新罗”“高丽”“朝鲜”等政权也都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但汉字在朝鲜也面临着与中国古代一样的问题,那就是普及率很低。别看官方文件都用汉字书写,但那毕竟是上层社会,对广大的民众来说,汉字既不好学,他们也没有条件学。汉字与朝鲜民族固有的语言也是完全不同的,朝鲜半岛一直是有自己的语言的,但那时候还不能叫韩语,他们只不过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文字记录系统。因此,汉字用于记录、写文章很方便,但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就没那么方便了。这个也很好理解,就比如一个北方人去广东,如果你听当地人说粤语,那基本上就是听不懂,但如果他们给你写字,就完全没问题。因此,在朝鲜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借用汉字语音或意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方法,称为“吏读”,也就是用汉字来记录朝鲜语。朝鲜半岛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结果却是造成“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反而不知道要表达啥”的尴尬局面。况且在记录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写成“脱衣累”或“掏一类”都说得通,于是就导致记录出来的词语、文章除了本人谁也看不懂,因为难以推广在公元10世纪的高丽王朝时期被淘汰了。此后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朝鲜半岛就存在一种“言文不一”的现象,也就是嘴上说着自己的语言,落到纸上就变成了汉字。1392年,朝鲜半岛上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李氏朝鲜建国以后,统治阶级很快就发现汉字口语不一致的弊端。于是,世宗李祹召集大臣学者郑麟趾、申书舟、成三问等人于集贤殿,创制了易学易记、符合韩语语音体系的二十八个音素字母并在1446年整理成书,名为《训民正音》,也就是今天韩文的1.0初始版本。同时,由于世宗大王在宫中设立“谚文厅”传授新文字,新创制的拼音文字又称“谚文”,后来也被称为“国文”“韩字”或“韩文”。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韩国去汉字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而是早在世宗时期,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汉字好歹也写了几百年,要将此类书籍、儒学、佛教、科举等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一下自全部去除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为了推行新文字,朝鲜王朝规定政府公文一律改用谚文书写,再不济也要汉文与谚文混着写,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由于熟悉汉字的书写系统,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鲜半岛的法律、政令、史书等官方公文依然都是用汉字按古汉语的形式书写的。在民间生活中,出现了更多谚文与汉文并用的现象,社会上基本通行国汉文混合文体,只有在书写大部分汉字词语时才会专门写汉字。1894年高宗颁布《勅令》,要求以国文为本,汉文附译或混用汉文,于是从1895年起朝鲜李氏王朝就开始用韩文来书写官方公文。1908年纯宗时期又发布关于国汉文混用的规定。这两次政令的颁布,已不再是把汉字改成谚字那么简单了,而是把汉语语法的文字系统改用韩文语法结构来代替。汉语的语法构成是主谓宾,而韩语是主宾谓结构,比如中文“我吃饭”到了韩语里就变成了“我饭吃”,这一点跟日语很像,因此有人说韩语属于日本语系。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三十六年之久的殖民统治,殖民统治期间,推行高压文化政策,强制普及日语。日语里不也有很多汉字吗?普及日语不正好能加强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吗?先不说朝鲜人民能不能学会日语,侵略者的语言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主动地学呢?二战后朝鲜半岛光复但又南北分治,韩国受美国的影响而在独立自主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尝试废除汉字。1948年10月9日《韩文专用法案》正式颁布,规定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须使用韩文书写,在过渡时期可在韩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废除汉字被写入了法律。韩文专用法案的出台,标志着韩国纯拼音文字时代的到来。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以政变方式推翻张勉政权,开始长达十八年的执政生涯,朴正熙在任期间,也是汉字遭受“灭顶之灾”的时期。他极力推行纯拼音化文字,自1965年起汉字在韩国教科书中出现频率逐年减少,1968年朴正熙下令教科书全部废除汉字,1973年整个韩国开始全面实施韩文专用。韩国学界与社会舆论有过反对,但在统治者实现政治意图的目的面前显得毫无抵抗力,极端的语言政策也给韩国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混乱。因此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汉字”早已渗透到韩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单是在韩语词汇里,汉字词语的占比就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不仅韩剧里能经常蹦出“汉字词”,地铁站、医院、大学这种公共场合中汉字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相应的中文名字的书写,比如“信明高等學校”“聖明女子中學校”与学校里的“圖書館”“博物館”,等等。后来在韩国各方的努力下汉字有过短暂的恢复,但取消汉字早已成为大势所趋。有没有可能重拾汉字?纵观韩国语言文字发展史,近代世界格局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也正是朝鲜半岛的文字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首先,作为宗主国的清王朝在时代的巨浪前自身难保,朝鲜半岛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在时代的洪流下,朝鲜半岛的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变革者提出“表音文字优越性”“汉字落后论”的主张,为日后汉字退出朝鲜半岛的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其实也不能全怪韩国人,“崇洋媚外”也是当时整个亚洲有识之士的共识,包括日本也天天喊着要“脱亚入欧”,包括我们的许多学者也提出要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咱们落后呢。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汉字的文化辐射也越来越大,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汉字教育也再次被韩国政府提上议程。比如韩国政府宣布自2004年起汉文科目与第二外语科目一起被列入韩国高考的选考科目;2005年韩国废除《韩文专用法》,同时颁布《国语基本法》,规定在公共文书中使用汉字时,必须把汉字放在括号内;2009年公布的新教育课程大纲中,汉字课被列入小学体验活动课与初中选修课;2015年韩国教育部大纲中要求韩国小学加强汉字教育。但由于长期缺乏汉字教育,现在韩国的年轻人基本上成了“汉字盲”,即使现在重拾汉字也挡不住韩国脱离汉字文化圈之大势。

  四、不学无术却傲慢自大的国内公知何以哈韩?

  国内有公知认为,2005年韩国才正式宣布用汉字“首尔”作为汉语文中서울一词的汉译。此前无论中韩,在汉字文献中仍称서울为“汉城”。如果在汉语文中表述1969年的韩国首都서울,只能写为“汉城”。我这个人呢,就是喜欢较真碰硬。还“用汉字首尔作为汉语文中서울一词的汉译”?还“在汉字文献中仍称서울为汉城”?不懂装懂、睁着眼睛胡说八道的样子,让人耻笑。其实这个问题呢,某度百科里倒有很多地方说的是很对的。我再来讲点不一样的。首尔,韩语为서울。这个서울是韩语中的固有词,什么叫固有词?就是指汉字文化圈内的韩国与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地区语言中本身就存在的、而不是从中国传入的词汇。固有词由所在地民族自行发明并使用,无对应的实意汉字(日语除外)。韩国的地名、人名等,在稍微早一点的韩国书籍中都是中文,这个叫汉字词。这就是首先要掌握的两个概念,固有词与汉字词。这就非常简单了,首尔(서울)是固有词,没有汉字词。按韩国人自己的研究,首尔是从新罗首都“徐罗伐”(서라벌徐羅伐)演变而来,也叫徐伐,徐伐什么意思呢?就是京城的“京”的意思。所谓的“서라벌”其实是固有词。“徐羅伐”并不是新罗首都的汉字城名,不是汉字词,是古韩语的音译,古韩语里是京城的意思,现代韩语是首尔的意思。“徐羅伐”的意思就是首尔,首都的意思。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首尔(서울)就是固有词,没有汉字词。서울就是首都的意思,2005年之前根本没有汉字词的城市名。新罗的首都怎么表述呢?新罗的徐羅伐是汉阳。同理,韩国的首都怎么表述呢?韩国的首尔是首尔。“首尔”曾是百济国的首都위례성(慰禮城),其实是在汉江的南边,从语言上讲,百济首都就是“百济的首尔(서울)是위례성(慰禮城)”。后来又叫한산(漢山)。再后来高句丽占领了,管它叫北汉山郡。为什么多个北字呢,城市移到汉江北边去了。所以到新罗占领那会,叫한양(漢陽),后来又叫汉州。朝鲜本来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韩国的地名都是由汉字词标识名的,也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山之阳,水之阴”。汉江被百济统治时叫대수(帶水)、后来又叫아리수(阿利水)、욱리하(郁利河)、한산하(漢山河),我们的东晋那会改名叫汉水,所以叫汉城、汉山城、汉阳城。汉城是因山因水得名,不是因中国得名。非要硬说有个“汉”字,就必须与中国有关系,那可能脑子被门板夹过了。城是因山因水得名,南北汉山与汉江至今还是叫南北汉山、汉江,如果与中国有关系,为啥不把它们的名字改掉呢?有个“汉”字就必须与中国有关系?洋鬼子那么霸道,也没你霸道啊!进入朝鲜时代后,首尔绝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朝鲜王朝与大韩帝国的首都汉城府。日本人来了,把它降格,改名京城。1948年韩国建国,把京城改名叫首尔(서울)。人家是改名了,但请问是从汉城改为首尔吗?汉城这个名字,早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了。首尔,韩语里是首屈一指的地方的意思,用来指代首都,这次改名并没有汉字词标识名。西方人用的是字母文字,什么“首爾不首爾”的,跟他们没关系。汉城的得名跟中国没关系,是因山因水得名;人家也不是从“汉城”改为“首尔”,而是从日本人改的那个“京城”改名“首尔”。在“首爾”这个汉字词标识出来前,最一本正经的翻译应是“首都特别市”。所以当时的造谣者不懂历史,纯属胡说八道。其实后来他们也发现了破绽,于是又称,韩国是把首尔的汉字词标识汉城改为首尔。因为韩国人觉得一个首都有两个名字不方便,所以统一为一个名字,故意去掉汉城。那个人是这样留言的:此前无论中韩,在汉字文献中仍称서울为“汉城”。如果在汉语文中表述1969年的韩国首都서울,只能写为“汉城”,很明显就是受了谣言影响。1948年韩国人改名叫首尔(서울)时,是没有汉字词标识,就是서울。我们来看下2005年以前的韩国书籍里是怎么样的。我们先来看1977年的《韩国战争》,这套书黑龙江出版社有个翻译的不完整版,少了好几卷,翻译的几卷里也删了内容。原版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我用蓝色标记出来的서울(首尔),只有韩文,没有汉字词。是韩国人故意不写吗?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首尔这个汉字词啊!所有的人名、地名都直接是用汉字词标识的。1989年出版的《韩国战争战斗史——鸭绿江进攻战斗》,韩军第6师团被人民军一列火车吓坏掉的事就是这本书记载的。1989年的书是一个韩文词地名再括号汉字词地名,书写有了变化,那么首尔是怎么写的呢?云山、价川、德川都是一个韩文地名一个括号汉字词标识,注意这个变化。서울就是韩文,没有汉字词标识的。因为它当时还没有汉字词标识呀,要到2005年才有“首爾”这个汉字词标识呀!两个年代,韩国人有写成서울(汉城)吗?没有。哪有这种写法,被韩国人知道不要笑掉大牙么。如果韩国把“서울(汉城)”改为“서울(首尔)”,那才叫汉城改首尔。现在是人家给首尔起了个汉字词标识“首爾”。这叫改啊?真是人才。变化很简单,就是汉字词没了。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书名都是韩文,内容里的地名、人名只有韩文,没有汉字词,这才叫去中国化。韩国人这么改给我看书带来很多不便。以前的书都有汉字词地名、人名,后面的书没有了,用在线翻译功能看就会出错。有些网文把统卫部长官写成柳承悦就是这种翻译缺陷造成的,实际上人家叫柳东悦。丁一权翻成丁日权,金白一翻成金白日……如果外国的官方、媒体、民间统统把我们的首都写成“北平”,国人又会情何以堪?北平是旧称,早就不用了,死逮着人家喊汉城岂不双标?这种事是会造成外交纠纷的!“欺下者必媚上”,何况韩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番邦?以无知为耻而不是以无知为荣,公知才不至于被污名化。

  五、韩国人何以爱抄中国地名?

  去过韩国的游客或许会对韩国的一些地名有印象,其中有不少是跟中国重名的,诸如海南、梁山、晋州、丽水,活脱脱一个翻版小中国。这反映出在过去千百年来,东亚国家间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古代半岛上的政权尊奉儒学,乐律同和,士大夫们甚至以自己能记诵中国古典文学里的章句而自豪。这些半岛上的地名,也承载着士大夫们对诗句里描绘的诗文意境的向往。学中国儒学,我骄傲!给自己国家也起个中国地名,我骄傲!两千多年前的朝鲜半岛一分为三,东南部分是小国新罗。由于当时朝鲜半岛上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当地人相互交流都是刻木为书,说得具体点就是在木板的边缘处凿击几个口,根据不同排列顺序来记载信息。结果就是国王不仅要成为一个善于治国的君主,还要当个熟练的木工,对行政管理造成了诸多困扰,发明文字是当务之急。半岛的前三国时期,新罗人意外从邻居高句丽人与百济人那里意外得知,西方某国的老百姓不仅穿得好看,还会写字写诗,决心虚心向学,抱紧大腿。公元381年,新罗随高句丽出使前秦。565年,新罗王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册封并在660年与668年,与老大哥唐朝合力把隔壁的百济与高句丽都灭了,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但随着地盘逐渐变大,他们发现此前半岛居民根本没有命名地名的习惯,地名管理混乱不堪,导致人流物流无法准确抵达。所以统一战争之前的514年,新罗人选中自己山头里一条名叫阿石村(今韩国安康)的地方,有样学样地把这里定为“京城”,拉开了整顿版图地名的序幕。但要凭空想出这么多地名,谁都有压力,于是到了757年,景德王干脆就从老大哥那里“借”了一些地名。他们在行政区的划分上照搬西方大哥的州郡体系,设置九州。许多地名今天还保留,例如当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还被升级为广域市。另外还有如广州(今京畿道)、江陵(今江原道)与梁山(今庆尚南道)等一大批中国特色的地名。中国人看了,或许会心一笑。但跟中国地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不同,半岛上的地名完全是统治者简单粗暴地安上去的。除了居民点的名字被强行起名以外,有些山峰因为长得太高太招眼也不能幸免。看着中土文人墨客都对自己的“五岳”津津乐道,新罗人理所应觉得自己也要有五岳,不然太没文化了,于是就诞生出了“新罗版”五岳。“东岳”在中国指的是泰山,到了新罗就变成了吐含山、“西岳”是鸡龙山,“南岳”是地理山、“北岳”则是太伯山与“中岳”八公山。等新罗灭亡以后,新生的高丽王朝接手了一个已有模有样有文化的国家,对中土的崇拜与日俱增,在对待地名问题时,也从简单的效仿命名到学会了避讳。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章太后的父亲名字里带有一个“通”字,所以江南的通州改名为崇州(今江苏南通)。这个消息传到了距离汴京城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的高丽,高丽人也将自己境内的通州改名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此后,但凡有遇到宋人对皇室避讳,契丹人避讳与孔圣人避讳,高丽都会改自己城市名称避讳,这多少有强行给自己加戏的嫌疑。“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他需要一个“神”来当靠山,代表上天来让他登基合法合理,老大哥自然是首选。1392年,李成桂拟定“和宁”与“朝鲜”两个国号,然后摆出一副自己有选择困难综合征的样子,马上派使者跑到南京要朱元璋定夺。朱元璋原本讨厌这种篡权的事,但他一贯不主张出兵朝鲜,最后批复:“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然后将“朝鲜”作为国号御赐给李成桂。得到大皇帝册封,半岛步入朝鲜时代,在“事大主义”的影响下,半岛的地名迎来了新一步定名。李氏朝鲜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政区“道”这一制度,将半岛分为八道。为了进一步向大明看齐,朝鲜“批量进口”大明的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后按“同位置代入”的方法命名半岛不同城市。比如半岛南部出现了合浦县、南海县与全州府。合浦这个地名来自今广西南部的合浦县,以出产珍珠闻名。半岛北部也出现了名称相同的会宁与德州等地;半岛中部则有金陵(今京畿道金浦)、温州与桃源等地名。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这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地名则来自四川平昌县,倒是与北京昌平没什么关系。1446年世宗大王李祹创造现在通行半岛的谚文并下令推广,但当时士大夫极度厌弃谚文,纷纷上书指责谚文是让朝鲜“近夷狄而远中华”,谚文也被他们称为“螗螂之丸”,而汉字则被称赞为“苏合之香”。朝鲜的士大夫们以说汉语写汉字为荣,争相用汉字吟诗作对,附庸中土风雅。中土诗句里描绘的那些秀丽美景(如江南与名山)更是士大夫们朝思夜想而不可见的牵挂。中土遥远,看不见那些承载千年的诗意的美景,士大夫们就在自己的地盘发挥想象力。朝鲜的“两班”子弟,看到全罗道顺天都护府,山水奇丽,风光秀美,就把那里称为“小江南”。平安道成川都护府附近刚好有十二座陡峭挺拔的山峰,像极了诗句里长江三峡巫峰景色,朝鲜诗人们就把那里称为“巫山十二峰”。对自己引以为豪的首都汉城,朝鲜士大夫就把首都附近地区定为京畿道。最后,皇宫景福宫也要修得左右对称。景福宫屋顶不能用黄瓦,规模不能超过紫禁城。但士大夫们都认为建筑格调绝不能轻易认输。1910年,日韩合并。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斩断朝鲜半岛同中国的关系,同时也压制朝鲜人复国的想法,日本强行将汉城改名为京城。二战后,朝鲜半岛南北独立建国,特殊的夹缝生存历史让韩国人心中蒙上一层耻辱,狭隘民族主义开始盛行起来,韩国掀起了地民“去殖民地化”与“去汉化”的浪潮。1946年刚刚独立的韩国将自己的首都定名为“首尔”,但汉译名称依然是“汉城”。韩国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后,“机灵”的韩国政客们总能找到操作空间,他们认为改地名是最好煽动民族主义从而提高支持率的方式,于是一再鼓吹将地名“去汉化”摆在朝核问题相同的地位来处理。李明博更改韩国首都的汉语译名遭到包括韩国国内学者在内的多方舆论的反对,因为汉城这个名字是几百年前朝鲜国王自己命名的,现在觉得名字不好还隔着一片海洋赖上别人,根本没有必要。其二在于汉文化圈影响全世界十几亿人口,汉城这个名字都被叫了几百年,突然改名会造成认知混淆,很多交通与旅游名城都要跟着改变,大幅降低城市知名度。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到今天为止,华人圈里很多人都不知道汉城奥运会与首尔有什么关系。原因三则是读音问题,作为一个首都,译名要讲究上口、响亮与清晰。“汉城”听起来清晰大气,而“首尔”发音较弱,况且从文化联想来看,“首尔”这个名称意思只是首都,并不能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历史上千年的古老城市。最后的原因则是改名连锁反应,“汉城”改名之后,势必会不断有政客拿着“汉江”与“汉山”等中韩名称说事儿,如果要改名,韩国人民生活就要彻底乱套了。最后,“汉城”还是改名为“首尔”了。随着韩国学术界发现“去汉化”的严重后果后,“去汉化”运动开始偃旗息鼓。近年来,汉字教育在韩国教育当中有复兴的趋势,在一些跨国财阀中,会汉语的员工变得炙手可热。学学汉字,多了解了解汉文化,至少不会在一些习俗的来源上表现无知。至于那些半岛汉文化影响下的地名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教养则待日后韩国人自己去直面吧!要说“宇宙是韩国人的”,想必我们中国人绝不会反对,但要说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是韩国人的,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绝对会反对。中韩两个自古以来关系就极为密切,而在历史上的韩国也曾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要说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那绝对比现在的韩流影响还要厉害。古时候的朝鲜没有文字,于是为了能纪录自己国家的历史也为了能方便干别的事,于是朝鲜人借用了中国的汉字。后来朝鲜的世宗大王上台之后,便觉得朝鲜底层百姓学习汉字很困,于是便独创了谚文。本来谚文这种东西也不被上层贵族人士认可,直到日本战败之后,韩国人才开始推广并逐渐去汉化。要说韩国人去汉化,那可比他们老祖宗汉化还要厉害。不仅在1970年朴正熙上台之后便直接下令韩文教育而抹去汉字,而且这还不够,为了能让自己的首都的名字也有自己民族的气息,于是韩国人将“汉城”改成了“首尔”。要说汉城这一名称那历史可是很悠久的!1392年朝鲜太祖李成桂在开京建立朝鲜王朝,两年后朝鲜王朝便直接迁都于汉阳改名为汉城。后来直到1910年朝鲜被日本合并之后,才把汉城改名为京城府,直到日本战败后才改回来。要说韩国人的目的其实也很明显那就是不希望自己的首都名称与中国有关,但要说你韩国自古以来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说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比如韩国各地山川河流的名称也与中华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于是碰到这情况后,有些韩国学者倡议流经汉城的汉江应改名为“韩江”。但让他们意外的是,提出这个倡议之后立马就有本国人反对了,原来“韩江”在中国早就有了,是纪念韩愈的,现在绝大多数韩国人想明白了,这么改名是难免要没完没了的,所以才纷纷叫停了。对此,中国有网民调侃韩国应改为“考瑞鸭”而汉江应改为“考瑞鸭江”!

  六、身份焦虑何以压倒地名本身的是非曲直?

  俄乌战争爆发后俄国副外长莫尔古洛夫直言:“我十分理解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选择。”什么选择?中国的官方表态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判断”。较之于朝鲜与韩国在俄乌战争期间各自“选边站”,中国尊重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并呼吁西方尊重俄罗斯对自身安全的关切,鼓励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外交努力。对中国的这种平衡立场,莫尔古洛夫称赞这种“一碗水端平”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外交智慧。莫尔古洛夫认为,“中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知道乌克兰问题绝非一日之寒,需要慎重照顾各方利益,各利益相关方也必须充分考虑其它利益相关方的情绪。”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列强显然过于自私,罔顾俄方利益而一味教唆乌克兰加入北约,对激化相关冲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俄国的“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西方列强不是向泽连斯基当局提供军火援助,就是费尽心机阻挠俄乌达成和谈,更无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而压根就不是利益相关方的中国,反而比这些西方人更懂得什么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判断是非”,更懂得什么是“大国责任”,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在俄罗斯、乌克兰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之间“选边站”,而是在联合国框架下,为调停相关冲突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莫尔古洛夫表示:“中国不断地提醒着西方,要求它们承担相关责任,但这反而令西方世界恼羞成怒,对中国无端干扰与打压。”中国何以不像西方列强那样制裁俄国,西方人为何就如此歇斯底里?首先,中国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毕竟,在美国看来,自己是“世界霸主”,俄罗斯敢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那就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必须惩罚。中国居然敢不跟随自己,那也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同样必须惩罚。其次,美国也很清楚,以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份量及其与俄国的特殊关系,中国不参与对俄制裁,那基本就等于制裁无效。随着被俄乌战争的拖累越来越严重,这种制裁对西方列强本身的副作用也越来越不可持续,中国却始终对西方列强“选边站”的无理要求软硬不吃,美国人当然要恼羞成怒了!更加玩命的向中国施加压力,正如莫尔古洛夫所说,如今的西方人,不惜试图用铺天盖地的假消息带歪中国的节奏,称得上是撕下一切矜持也要把中国拉下水了。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这些干扰与打压,真的就仅仅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吗?其实不然,歇斯底里的面具下面,隐藏的是美国对中国的狼子野心。“中国才是美国最大战略威胁”,“对俄罗斯的制裁不能影响对中国的施压”,美国人将中国定位为比俄罗斯还要重大的战略威胁。同时美国也很清楚中国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所以美国在削弱俄罗斯时当然也希望借对俄制裁的政治正确逼迫中俄关系破裂,同时将对俄制裁的影响延伸到中国身上,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但美国人的这种意图,真的就能顺利实现吗?莫尔古洛夫的评价无疑是最好的回答:“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大国,但西方好像忘记了自己是在与谁打交道”。是的,中国不仅是当今世界的大国,而且是在经济等关键领域,对美国都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顶级大国。美国人很清楚,自己要中国参与到对俄制裁当中,就是因为没有中国的参与,这种制裁就无法真正完成。但既然自己清楚,怎么一转头又觉得自己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中国说三道四呢?那些一再向中国施压的西方政客凭什么认为自己能以最无耻的态度对中国指手画脚?美国人是无耻的。对这点,中俄无需再以任何新的事实证明。美国召集四十余国防长在德国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明面上说是讨论下一步如何援助乌克兰,但美国防长奥斯汀自己直言“如何对付俄罗斯”才是这次集体会议真正的重点。这个军事同盟随时都有可能演化为针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莫尔古洛夫在这个时间点发表这些言论绝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外交辞令那么简单,因为俄罗斯通过这场战争明白了“非我族类”接轨西方、融入欧美是彻头彻尾的幻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为了恢复战争与制裁造成的损失,还是想进一步争取生存空间,最大也是最唯一的希望,只能向东看,在中国身上找到。莫尔古洛夫表示,“俄中双边合作基于两国根本利益相符与深厚互信,因此不受外部形势变化影响,近年来这在实践中多次得到证实,当前在乌克兰相关局势下也是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俄罗斯如今在乌克兰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却令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中国才是真正值得信赖与托付的伙伴。从长远上看,这种清醒的认知将对俄中两国的未来都起到极为重大的积极作用。主权国家唯有先坚定自己的立场拿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自信与从容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对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言。俄乌战争爆发后北约组织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总部举办了一场外长会并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四个亚太国家的外长参加。他们“用相当多时间”谈论中国,无端指责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声称,制定该组织“新战略构想”时,要首次考虑针对中国。北约东扩在乌克兰燃起的战火仍在延烧,这台“冷战机器”又迫不及待地想把黑手伸向亚太。这充分暴露出北约甘当美国霸权工具的本质与“僵尸复活”继续作恶的欲望。但不论是其内部巨大的分歧,还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所作所为,都注定这个早该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军事组织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表面的张牙舞爪不过是虚张声势。正如不少分析指出,此次北约外长会讨论乌克兰问题时无端攻击中国,主要目的就是转嫁矛盾、挑动对抗、借机渔利。作为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与最大推手,美国主导的北约二十多年里五轮东扩,一步步将俄罗斯逼到墙角,最终导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北约不断给乌克兰“递刀子”,频频提供军援。就在北约外长会举行之际,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承认,美国正在向乌克兰军队提供情报。土耳其军事专家伊赫桑·塞法指出,美国与北约的做法比“火上浇油”更恶劣,他们不在乎生命,只在乎霸权与利益。连欧洲议会爱尔兰籍议员克莱尔·戴利也发出质问:“北约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了有效作用?或为哪里带来了和平?”一边给乌克兰危机拱火浇油,一边将矛头对准中国,“脑死亡”的北约正在美国主导下,正企图利用欧洲战火复活,进而实现北约亚太化甚至全球化,以继续维护美国独霸的局面。为达此目的,北约不惜用地区冲突与无辜百姓的血泪喂养自己,成为破坏世界和平的一股恶势力。冷战早已结束,亚太根本不欢迎“冷战机器”。从东盟拒绝“选边站”导致3月底美国与东盟峰会“无限期推迟”,到在乌克兰危机上以印度、东盟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亚太国家保持清醒与独立,这些充分表明亚太国家认识到地区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新冠肺炎“全球化”旧伤未愈,亚太需要的是和平、团结、合作,而不是冷战思维与集团对抗。李显龙访美期间多次提到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并提醒美方,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头是不可阻挡的,应与中国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一旦与中国关系脱钩,美国将承担巨大的经济成本。这也是亚太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作为一个冷战产物,北约早就该解散了,根本没有资格强迫他国“选边站”。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与潜力的地区之一,亚太不是地缘博弈的棋盘,绝不允许域外大国引入战云密布的集团对抗。

  西方列强至今偏执于“海权国-陆权国二元对立”的地缘政治窠臼,基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的就事论事有可能很麻烦,但惟其如此才有可能避免“对人不对事”而简单粗暴的“选边站”。如果韩国一意孤行跟着西方列强“选边站”,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的局面就有可能在朝鲜半岛重演,但1953年韩国军队退回“三八线”以南之后还能退到哪里?模仿“中华民国”退到济州岛?不好意思,“济州”的冠名权也是中国的,何况蒋介石之死不忘“汉贼不两立”而提醒蒋经国“反攻大陆”?!台湾加入北约是痴人说梦,主权国家韩国亦然。

  【文/陈俊杰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