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躺平”的青年人与当前宣传工作的乏力
中国共产党创建百年了,盛世庆典啊!人们却没感受到多少喜庆的氛围。有人会说,实干比歌颂更重要,貌似务实的他们可能忘记了,宣传也是战斗。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共最让敌人害怕的就是强大的宣传鼓动能力,那时的中共牢牢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公共媒体不准刊登亲共言论,一份印制粗劣的传单就能掀起时代狂澜,中宣部的地位远高于中组部。那时的中共除了数量极少的理想主义者,要啥没啥,人力物力全靠宣传动员群众来获得,打过天下的老干部深知宣传的重要性。自从中国具备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实力,中共的宣传就有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嫌疑,有时官方媒体给人以说套话、空话的感觉,那样的文章,既不能让领导们与人民了解真实的社会现状,也不能鼓舞人们的斗志,更不可能引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思潮。
打工者不进工厂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躺平”是近期的热门词汇,“三和大神”遭到口诛笔伐,没有一个人分析明白了三者的关系与出现原因,我认为“打工者不进厂”、“躺平”与“三和大神”具有递进关系,是中国在产业升级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矛盾的具象化,在下文对相关责任方作简单分析。
《人民日报》的文章《宁愿送外卖也不到工厂,青年劳动力到底去哪儿了?》记述了工厂招人难的现状,分析原因时,作者举出企业管理者曾凡明的说法,因为工厂苦脏累,年轻人不愿去做,作者没有列出与之相反的观点。现实却是,很多工厂车间至少还有空调,年轻人愿意去做的快递、外卖等户外工作更苦更累还危险,风吹日晒雨淋,一不小心就出车祸,年轻人仍然趋之若鹜,为什么?作者借鉴了经济学的观点,似是而非地将之归因于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从文章内容来看,那些年青人主要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适合工厂的岗位而不进厂,而是企业管理层认为的年轻人怕苦脏累,作者分析的原因显然不正确。作者提出的几条建议完全不接地气,什么通过企业管理创新,以企业效益提升来进一步提高员工薪资待遇,增强员工从业稳定性,提升员工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些没边没际的套话没说到点子上。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效益能够支撑起资本家们住豪宅买豪车开海天盛宴,只要有可能,富豪们就不会用来提高员工薪资待遇与改善工作环境。现在企业连工人都招不到,企业效益如何提升?世界上的各种企业管理模式都在中国推行,相关法律也健全了,打工人的权利依旧没得到有效保护。根据我的调查,年轻人宁愿在电单车上吃苦,也不愿在空调厂房里当肉身机器人,是因为送外卖比那些必须通过劳务中介才能入职的工作收入更有保障,送外卖的收入类似于日结,一天一结算,收入能算到,能看到,能拿到。劳务中介是企业为避免劳资纠纷设置的风险控制措施,企业通过劳务中介招聘员工,到企业工作的都是劳务中介的派遣员工,如果有劳资纠纷,员工与劳务中介扯皮。实际上,很多企业经常合作的劳务中介是由该企业管理层重要成员的亲属创办。据打工人诉说,多数劳务中介承诺的较高收入很难拿全,只能骗不懂行的人,稍有经验的打工人都不会去上他们的当,如果所有被克扣了收入的打工人都去上诉,公检法将成为最累的部门。该文作者能够在《人民日报》讨生活,肯定文字功力比多数人强,写出这样空洞的文章,说明他根本没有下基层去认真调研,他没有与工人群众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