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的这群欧洲青年,改变了我们对西方的印象!

2021-05-30 2258 0
作者: 青年马小二 来源: 社畜码头

  1导火索

  1968年3月22日,一支左翼突击队占领了位巴黎的美国捷运公司大楼,抗议帝国主义在越南的野蛮行径。警方镇压并逮捕了6个学生。

  次日,学生们占领楠泰尔学院行政楼以示抗议。一时间,学生们长久以来积压的愤懑全部爆发,形形色色的左翼学生组织成立起来,学生运动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展开。

  2、背景——时代的呼唤

  不只是学生,整个思想界文化界都骚动起来。

  学生们的遭遇引起了教授们的同情。正如福柯所说:“ 1968 年以前,至少在法国,如果要做一个哲学家,你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或存在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法国长久以来的左倾传统起了很大的作用,促使整个知识界都站到学生一边。”

  用戴锦华老师的话说“法国知识分子要么是共产党,要么是同情左派的人”

  世界汹涌如潮革命运动也煽动着学生们的心。一方面是广大亚非拉国家争取独立与解放;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们对现行体制也愈发不满。

  法国知识界们在热烈的讨论用社会主义方案来替代令人窒息的资本主义。他们反对资本主义,但又不认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以及赫鲁晓夫的修正路线,寻找“第三条路”成为西欧左翼知识分子们的共同追求。

  而在此时,一场红色运动正席卷着东方大地,青年们与知识分子们从中嗅到了新的希望。

  中苏的一系列论战早已引发了全世界左派的大分裂,而激进左派们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反对XZ主义。

  此时的他们更是把热情寄托在wg上,而wg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众多革命运动的外部精神激励(包括日本在内地的许许多多的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

  东方的革命之火向四周辐射燃烧,学生们从毛主义与红宝书中找到了精神武装。

  3、学术界的参与

  与东方不同的是,当时主流学术界大佬几乎全部直接参与到了这场革命运动中,并对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利奥塔、福柯、雅克·拉康、勒佛菲尔、布朗肖、西蒙·波娃以及西班牙社会学家卡斯特尔等。

  年逾七旬的著名诗人阿拉贡甚至在“红毛邦迪”陪同下前往孔特广场当众演讲。

  素以“介入政治”的态度闻名的哲学家萨特更是积极参与。他多次发起倡议、参加访谈,以平等的姿态热情鼓励、赞扬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一个“与父辈不一样的将来”。

  他不但呼吁知识分子支持学生,甚至坦诚地自我反省。声称“尽管我也反抗了一辈子,最后仍难免受到这个社会的某种牵制”。虽然他坦称自己并未完全弄懂学生们的诉求,但当时仍毫无保留地支持、参与这次运动。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