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 :没有人能够“一己之力”让中国人民吃饱饭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长久以来,准确而论是四十年以来,主流媒体对于袁隆平一直是一个称赞:“让中国人民吃饱饭”。
平心而说,这个赞誉实在太庞大了,庞大到今天某位著名官媒人士竟然使用了惊人的“一己之力”之辞,实在是掉人下巴。
很明显,这种说法我想袁老本人都不会同意。
1
在纪念缅怀袁老的声音中,不出意外地出现了一些“杂音”,一个是围绕所谓“饿死三千万”,一个是围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谈前者,是为了凸出反衬出袁老之伟大、袁老之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珍贵性。
但是很遗憾,所谓“饿死三千万”这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历史谣言;更让人唏嘘的是,连袁老自己都在接受南方系媒体时采用过这一说法。
关于所谓“饿死三千万”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陈谣,我早在微博等公共平台辟谣过:
而谈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则又是为了运用袁老的所谓的“被冲击”,去内涵、抹黑、攻击文革。
很可惜,同样是在接受南方系采访时,袁老直言不讳,他是被保护的对象。
这恐怕得让南方系媒体与一干自由派分子失望了。
2
回到「吃饱饭」的话题。
首先需要明晰,水稻并不等于粮食,粮食包括了玉米、水稻、小麦、薯类、豆类这五大类,但是其他大类似乎从来“xxxx之父”的称号。
那么可以看一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水稻每亩单产从1970年代的400公斤,提高到2000年后的700公斤,提高75%;
玉米每亩单产从1970年代的205公斤,提高到2000年后的382公斤,提高86.3%;
小麦每亩单产,从1970年代的123公斤,提高到2000年后的354公斤,提高188%。
单说水稻,很难说“中流砥柱”,至少不是“一枝独秀”。
甚至就单说杂交水稻,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非杂交稻种已在产量上逐渐超过杂交稻,同时因为口感更好而占据了更多餐桌(所谓的杂交稻大都属于籼型,今天中国单产最高的水稻主要还是东北种植的粳稻,而非淮河以南的籼稻)。
因而论水稻研究的贡献,绝对不该仅有袁老一人被铭记、被封为一个图腾式的神像。
3
查阅1986年编写的《湖南省志·农业志》,也能发现一些事实。
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工作,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曾获省重点科研项目;
1970年,李必湖(袁隆平的合作者)在海南岛崖县发现雄性不育野生植株(野败),这为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奠定了基础——注意这一点,非常关键;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