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全民免费医疗,刺激经济比发钱还有用
导语
北大教授李玲认为,疫情是推动免费医疗的良机,而免费医疗不仅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问题,更有刺激经济的奇效。
在刺激消费上,免费医疗将大大降低老百姓用来攒钱看病的预防性储蓄,比发钱更能促进消费。
在增加就业上,医疗卫生领域是极佳的切入点。基层需要更多医生,来从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中国每年有近百万的医学院学生毕业。
在财政支出上,免费医疗并不会加重财政压力,通过顶层设计把医保的钱和财政的钱综合起来用,国家能够整体把控从医院到医生、药品、设备的费用,让病人少花钱,医生得到足够尊重。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的医疗体系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疫情爆发初期,中国政府就做出回复,明确新型肺炎的治疗费用由财政托底。这一行为引起了广泛好评,同时也引起了大家对“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关注。
“此次疫情中,免费医疗的推行,政府兜底,既解决了患者看病贵的问题,也解决了医生生存发展的问题。”李玲指出,免费医疗并不是老百姓一分钱不花,其关键在于出台一揽子方案来解决医生和老百姓的问题。
在此次抗疫中,人均治疗花费约2.1万元。如果全民实现免费医疗的普及,是否会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李玲认为,并不会增加多少财政压力。在她看来,如果医院没有创收压力,就会减少过去很多不必要的费用;另外,配套国产的药和器械设备,将大幅降低看病费用。
李玲强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把医保的钱和财政的钱综合起来用。就像此次疫情期间,医保先付财政兜底。
“如果我们现在及时的推出免费医疗,那么老百姓过去这种预防性的储蓄就可以大大下降,进而促进消费的发展。”李玲强调,“与其发钱刺激消费不如把钱花在医疗上,这个政策更得民心,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会更好。”
搜狐智库:如何理性看待“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李玲:“免费医疗”是一个俗称,全称叫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其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由国家来负担医院运营成本及医务人员工资。医院不再是一个创收主体,而是以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机构。
医改多年取得很大成效,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医疗费用上升非常快。老百姓看病报销后个人支付费用不断上升,所以不少人抱怨看病贵,满意度不高。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在医疗制度设计中,医院和患者的利益是对立的。患者想少花钱治好病,医院要创收,必然出现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的现象。
比如,本来一个病,医生不用做检查就能判断,可以为患者省很多钱。但是因为医患关系紧张,你去看病,医生首先让你做一套检查,做了以后出现问题的话,就不是医生的责任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