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毁誉褒贬郭沫若
今年是郭沫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但除了个别学术团体组织的纪念活动,主流媒体鲜有人提及,一如四十年来郭沫若在中国文化界备受冷落的境遇。
记得郭沫若去世时,我还在上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科学的春天》,是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我祝愿全国的青少年从小立志献身于雄伟的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培育革命理想,切实学好现代科学技术,以勤奋学习为光荣,以不求上进为可耻。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过去了四十年,重读这样充满激情和诗情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同样充满激情诗情的《女神》和《屈原》,想起那个才华横溢,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五四诗人”。
在许多像我一样出生于60 年代的人心目中,郭沫若不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而且是一个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的革命家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领导人。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这是我从网上搜到的一段四十年前关于郭沫若的介绍,其中“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这句话,出自邓小平在郭沫若追悼会上致的悼词,显然代表了官方对郭的权威评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