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故事(三)——兴修水利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郑老伯介绍说,在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经常为队里出差、出工,参加离自己村子四五十里路的水库劳动。工程量大,花费时间比较长。这个水库修好后,可以把这道山川四五十里的川道水储存起来。
郑老伯说到的野沟门水库,我也很熟悉,到过多次。由于很多的具体数字郑老伯说不太清楚,我查了一下资料:
野沟门水库邢台市邢台县西部山区的野沟门村南,距离邢台市区约40多公里。野沟门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66年11月开工兴建,1976年6月拦洪,1986年竣工验收,1988年完成全部遗留工程。水面长约10里,控制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总库容5040万m^3,可灌溉土地12万亩,受益村庄200多个。是一座库容量为28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水库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两个数字:“仅在2011年,野沟门水库有400万立方米水补给了地下水;今年到目前为止,补给地下水已达1600多万立方米,是去年的4倍还多。”
截至2012年,野沟门水库已向其它水库调水发电约800万立方米,主汛期通过河道泄洪约800万立方米。后来又增修了防渗渠“有了防渗渠,节水又省钱。”会宁镇时村村民江海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儿。他告诉记者,原来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先浇透了渠道才能浇到农田”,此外还要支付电费、工费,每亩地浇1次水的成本就要110多元。现在使用防渗灌渠,只需支付水费,每亩地浇1次水能省60多元。这样算来,每亩地1年浇上3次水,就能省180多元。野沟门水库所在的朱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是13.4万亩,如果全部使用防渗渠道,每年仅农田灌溉成本就能省2412万元。按每立方米1元的水费计算,相当于又省出了2412万立方米水,将近一个野沟门水库的有效库容。
郑老伯说,听县里领导说,邢台县当时人均0.7亩旱涝保收田,水利很重要。
野沟门水库的修建,能够满足广大的丘陵地区用水,能够把几万亩的旱地变成水浇地,改过去一年种一季秋庄稼,为一年可以秋麦两熟,全县的粮食就可以增产。当时这个水库前后修了十二年,在当时是邢台县比较大的水利项目之一。每个村里都抽人参加修建水库的劳动。大家睡工棚,打地铺,不管寒冬还是酷暑,吃住在工地,很辛苦,但是大家干得很起劲。虽然我们这里是水库的上源头,用不了水库里的水,可是只要县里让派人,大家也都积极地参加。因为当时大家集体主义观念很强,毕竟能够让丘陵区的人民解决缺水的困难,如果丘陵地区粮食增产了,也就能够支援国家建设。为了修建这座水库,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奋战十多年,有很多人流血流汗,有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