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菜地
队里在村东两里左右的沟底下,有十几亩平整、肥沃的河滩地,很适宜种植蔬菜,在领上耕地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后,队里就把这块地辟为菜地,成为保障全队蔬菜供给、远近闻名的生产队菜地。
我们村属于丘陵地带,千百年来雨水冲刷形成的河沟环绕村北、村东,沟底是多年来冲积而成的、平坦而富含养分的土地,一条不足两丈宽的小河从中穿过,生产队菜地就坐落在河的北岸。北岸的东面有一条数十丈高的土岭逶迤向北再折向西,蜿蜒十余里,菜地的东、北两端就位于土岭脚下,西边与邻队菜地接壤,南面直抵岸边。这里背靠土岭,面向小河,地势开阔,日照充足,因土岭的阻隔,不易受初春、深秋冷空气袭扰,条件得天独厚。
其实把河滩地辟为菜地早就在队里的整体规划中,1969年冬,领上农田的改造基本完成后,队里便着手改造河滩地,完善其基础设施。队里安排壮劳力,沿土岭脚下自东向北再向西,顺地势开挖一条宽、深各三四尺的排水沟,再把挖出的沟土堆成二尺多宽的围堰,并且加固、加高了北岸的河堤,在围堰和河堤之上栽上杨树、柳树。这样,河滩地的北、东、南就被围堰、河堤构筑的牢固防线三面保护,解除了夏季河水暴涨、岭上雨水奔泻而下的威胁。在围堰之内,修筑了一横两纵三道田埂,从而将其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六个单元。
沟底的小河平时流量小,不足以灌溉,但这里地下水水位较浅,因此,队里在改造河滩地的同时,在地块的中部北侧,挖了一口直径丈余,深度两丈多的水井,就地取材,把井壁用足球大小的沙石块围砌,在井口上固定了四根横木,在横木之上装上铁制的水车,碗口粗的铁制水管连接水车并直达井底,套上牲口就可以车水灌溉。水井外围种上一圈柳树,这圈柳树长大以后所形成的绿荫地就成为队里平时分菜的场所。
既然把河滩地作为菜地,就必然有守(菜)园人的住所。因这里的低处比较潮湿,于是就在菜地的河对岸(南)距地面三四丈高的突兀荒坡之处,辟开一块丈余宽、两三丈长的土台,土台之内开挖一孔丈余见方的窑洞。窑内春、秋两季住人,夏天就睡在土台,土台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瞭望台”。从菜地向南,跨过小河(河水较小),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拾阶而上,就抵达土台,站在土台上,菜地就毫无死角的尽收眼底,的确是一个理想的所在。
我村没有种菜的传统或习惯,人们大多不会侍弄蔬菜,队里认为我爷爷大半辈子走南闯北见识广,最适合这项工作,于是生产队菜地就由我爷爷来掌管而且是自始至终。我自小随爷爷生活,也就自然见证了生产队菜地的历史与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