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达:生产队的哲学(二)

2022-03-25 1141 1
作者: 吴尚达 来源: 红歌会网

  没有在生产队生活过的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他们不知道,生产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是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暗滋潜长,过去还没有丢掉私心,还“一家为家”,少数人出工不出力、偷懒、耍小聪明,不关心集体。现在,认识到,集体才是自己生存的根本,生产队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自己的生活好不好。农民意识到,土地是集体的,生产资料是集体的,集体才是真正的家 、自己的就是生产队的主人,“以队为家”的思想逐渐代替了“一家为家”的思想。我想,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的思想的伟大意义和作用从社员的思想转变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得出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岂止是单单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它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改变必经的一个过程。

  反对集体化的人必定孤立、静止、片面、绝对地看待生产队。事实也必定打他们的脸。废除人民公社前生产队已进入成熟、完善的阶段,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经历过一成长过程,要求它一出生就完美无缺是一种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者高兴地看到,农民几千年以来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终于在毛泽东时代得到改变。列宁说指出:"最可怕的是千百万群众的习惯势力。毛主席也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当时有个有趣的现象:早饭和午饭后,好多社员就到集合地点等着出工,队长有时打号令一迟就有不少人出来问:"怎么还不打号令啊?"在集体里干活成了习惯,大家在一块干活,听着妇女们说说笑笑地就把活干完了,劳动成了一种愉快的事情,逐渐地也就习惯于集体劳动了,改变了农民那种自由散漫、没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的坏习惯,毛主席对改变几千年以来小生产者养成的不良习惯的贡献已载入史册(本文对此问题不再探讨)。

  只有集体化,才能社会主义化。我想,在农村消灭私有制、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决裂,改变农民的习惯势力就从生产队开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生活在集体里才能热爱集体,就像生活在一个小家庭里热爱自己的小家庭一样。由于社员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形成风气。毛泽东时代偷盗现象极少,家家户户没有高墙大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只有毛泽东时代才能做到。生产队的一草一木 都是大家伙的,群众是集体利益的保护者又是监督者。在私有制下,人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所谓个人的积极性其动力也是私欲。66年我从外地回到老家,63年夷为平地的5间北房盖起来了,父亲告诉我:这都是社员们收工后自动来帮助盖的,没有大家伙儿,我们盖不起房来。在天灾人祸面前,一家一户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所依所靠的是大家伙儿。我听了,非常感动,现在用人花钱顾,几千年以来的实行“帮工”的优良传统不时兴了。办白事都找不到做饭的,没有人白帮忙。做饭、拉棺材专有挣这项钱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现在真信了。 生产队越来越好,我们这里粮食丰收,小麦的产量比现在一点都不低。当第一次使用磷肥的时候,人们还半信半疑地说:“这么一股子石头面子顶事吗?”。当时,每生产队有个技术员,推广农业新技术,刨红薯、擦山药干的时候了还种麦?"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现在都霜降了,技术员说:“上磷肥种晚麦是农业新技术”,队长也不大相信,那就试试吧,一部分人在北边种麦,我们在南边分山药。确实不早了,早晨都冻一层土了。你猜怎么样?第二年一看人们笑了,小麦长得就和单上圈肥的不一样,秸秆特别粗壮,穗大籽粒饱满。社员们推着小车往场里运麦都小跑着,心眼里真高兴。我们这里掀起了一个抹洋灰缸和买缸的热潮。现在到处扔的缸就是那时候购置的。粮食充足了,生产队长们就该谋发展了。养猪的、养羊的,开粮食加工厂的,思路和要要走的道路和现在靠集体富裕起来的村庄是一样的。大家要知道,当时,还没有大量的化肥,靠圈肥上点化肥小麦长势就很好。就在解散了生产队的时候,化肥比较充足了,每亩小麦上20斤二铵还倒伏(现在上100斤也不倒)。后来有了玉米良种,增产非常显著。这时就有人出来了喊道:看,分田单干就是好,农民积极性高,打的粮食吃不了。这叫胡说八道不害臊。农田水利建设是你搞的?化肥是你造的?除草剂是你制的?生产条件大改善,你的两眼没有看见?就看见个人的积极性比集体的力量都大?追求私有化的必然鼓吹个人的积极性:小生产者才是雇佣劳动的后备大军。

查看余下2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说得好!从农村社会主义到农村资本主义,靠的是什么?当时有句时髦的话非常经典“不换思想就换人”。如今已经换了好几茬了,再无可能“回归”了,只能重打炉灶再开张。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