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尖兵:记忆中的上世纪80年代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也有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作为亲历者,我感觉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苦有甜、有好有坏,既不像某些人吹的那么神奇,又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不堪。但因为我当时只是中原小镇一个普通的中、小学生,所见所闻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只能照实记录,权当人生回忆。

  一、改革开放和勤劳致富

  80年代初,国家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受毛泽东时代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非常信任,因此很支持改革,没想到改革如今却成了某些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借口。

  我所经历的“改革”是1983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生产队改组。记得大队改村后,本村一户7个孩子的人家买了大队的拖拉机,由于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很大,自此很多人巴结他们,那家人也开始有点趾高气扬。整个80年代,他们家跑运输确实赚了钱,但因孩子多,婚丧嫁娶花了不少,总体上仍不富裕,可如果不搞改革,他们家4个儿子很难全都娶上媳妇。我家也收获了“改革”红利。当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爸爸曾于1984年带着乡政府组建的建筑队到大城市施工,每月似有近百元的收入,家里为此添置了一辆自行车。

  我所经历的“开放”是1985年7月首次在公路上见到外国人,1987年10月看到很多外国人开着装扮得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汽车,参加京港汽车拉力赛,全校为此放假半天。当时,我们对外国人很尊敬,称之为“外宾”。现在看外国人素质未必都高,有的甚至是垃圾,感觉当时无条件相信洋人很幼稚。

  “开放”的另一成果是台湾人可以回大陆投资、省亲。记得本村一个姓郑的农民,娶个有点智障的老婆,一直没有生养,原本被人瞧不起,只因有个叔叔1988年从台湾回乡探亲时带了2000元钱,一些人便开始与他热络起来。当时对台湾很迷信,认为台湾科技发达、无所不能,所以曾有谣言说有台湾特务潜伏到大陆,专门给男孩打针,一针下去终身不育,吓得很多家长接送学生,但不久即被辟谣。

  80年代前几年,媒体推出很多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多是承包荒山、荒坡、鱼塘搞种养。经过几年宣传,“万元户”成为榜样,勤劳致富观念深入人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随之日趋严重,虽然媒体一直都在批判,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仍在缓慢崩塌。令人欣慰的是,与现在相比,当时致富的那群人多数还有些良心,一般不会为赚钱而不择手段,因此,假冒伪劣很少,产品质量相对可靠。转变大概是1987年,一个姓蒋的退伍军人发明了让猪快速生长的添加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从此,各种各样的添加剂逐渐走进群众,肉类自此逐渐失去原有味道,农产品越来越不安全了。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