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
一、
为什么会有《实践论》这篇文章?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历史背景是一致的,其目的是从理论上解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问题。
这两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世界观。
《实践论》着眼点在如何看待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由此衍生出认识的方法论,以及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打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考方式。
而《矛盾论》,则是从理论上解决正确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简单说,可以那么看待这两篇文章。
《实践论》告诉你,为什么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错的。
而《矛盾论》告诉你,怎样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才是对的。
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读,简直就是爽歪歪。
这篇文章,我们就读一读《实践论》。
二、
我们说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就看你办这件事的指导思想,是不是符合外界的客观规律,你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决定了你能办成这件事的概率有多大。
就算是开个小店都是如此,你对开店的地段选择、人群流量、自己产品质量、竞争优势、管理水平,自己拥有的资源等等,总之关于开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你的认识在哪个阶段?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表面的还是深刻的?
认识程度越低,那么做成这件事的概率也就越低。
所以,我们对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的认识,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思想,然后我们就用这些思想和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这样一来,我们从哪里去获取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条主义者把认识事物的方法,主要地寄托于纯粹的理论上,而经验主义者把认识事物的方法,主要地寄托于自己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上。
这两种方法,都容易造成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一旦用于指导工作,就存在了非常大的风险。
因此,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人类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破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三、
人类认识的过程
《实践论》这篇文章中解读了人类认识的过程。
首先,我们认识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从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开始的。
也即是说: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一件事物的初使阶段。
比如你接触一个人吧,一开始只能是从外表、谈吐、修养、物质条件等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去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随着认识的深入,你开始关注和思考他的本质,比如他的物质条件,是富二代的身份带来的,还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他的谈吐和修养,是一时的伪装,还是本人思想、三观的衍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