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穷吗?(二)解读《雇佣劳动与资本》
前段时间,我写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穷吗?答案就在这本书里!》。在文章中,我向大家分享了马克思经典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前面的一小部分内容,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
这次我们主要讨论这几个问题:
1、什么是资本?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2、什么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
一、什么资本?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首先,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怎么理解呢?就拿富士康工厂为例,在现在的社会体系中,厂房、制造手机的机器都是郭台铭的资本,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机器叫做“资本”呢?是因为郭台铭拥有它们,并通过它们来雇佣我们给他打工,最终赚的盆满钵满。如果脱离这种关系,郭台铭没有通过他们雇佣我们干活,那些东西放在那里不也就只是房子和机器嘛!
再者,任何资本都是一些商品即交换价值的总和。咋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交换价值。在现在社会,咱们买东西都是用价格来衡量?在超市里面,我们看到每种生活用品都标有具体价格,看起来我们是用人民币在交换各种商品。那是不是说商品的价格就是他的交换价值呢?
其实不然,商品交换远比货币出现的早。在很久以前,社会中还没有货币的时候,人们就通过物物交换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了。
举个例子。李四上山打了一头野猪,想用猪肉换点儿水果吃,而张三有杏子,如果张三刚好也想吃野猪肉,那他们两个直接交换就可以了。但如果他现在并不想吃猪肉,想用自己的杏子换一个锄头。王麻子刚好有一个多余的锄头,但他却想换野猪肉吃。这样的话,直接交换就不能进行了,把三个人叫到一起商量着交换又太麻烦了。于是货币就因此产生了,它作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通过价格来表现商品交换价值的比率。
所以说,郭台铭的厂房、生产机器等资本都是一些商品交换价值的总和。
那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换价值的总和是怎样成为资本的呢?
马克思说:“它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属于社会一部分的力量,借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而保存下来并增值起来。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
哎呀,这也太绕了吧!其实这几句话很简单,我还是拿郭台铭举例子。郭台铭的资产很多,全国各地分布着很多他的工厂。我们想想,他的工厂为啥能不断地生产赚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