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人畜无害的“马克思”,对谁无害?
一、经济学家如是说
在“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论坛上,经济学家如是说:
——“现代经济学必须是数学化、形式化的经济学。为什么经济学必须数学化?因为数学是中性的,只有数学模型才是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科学方法。”
言外之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数学模型,所以有偏见;西方经济学全都是数学模型,所以没偏见。
结论是:只有数学化的经济学,只有那些被数学模型处理过的经济学,才能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才是中性的经济学;只有中性的经济学,才是现代化的经济学;马政经要现代化,就必须数学化。
那么,经济学里面的数学模型,真的很中性吗?真的“人畜无害”么?
否!
二、马克思的模型不中性
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有数学模型。
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过一个著名的数学模型:w=c+v+m。
其中:w是商品价值,c是不变资本,v是可边资本,m是剩余价值。
在这个被称为“商品生产公式”的数学模型中,马克思简化地表达了一个秘密:剩余价值m来源于可变资本v。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并不是不变资本c创造的,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同志们想想,对于资本家以及坚信“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辩护士来说,这样一个把庸俗经济学嘴巴打的“啪啪响”的数学模型,它怎么能是中性的呢?
三、西方经济学的模型不中性
我写到这里,庸俗经济学的粉丝不干了:
——“马克思一生鼓吹阶级斗争学说,他的数学模型当然做不到中性。西方经济学从来也不承认阶级斗争,你凭什么说它的数学模型不中性呢?”
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中性吗?
非也,非也。
比如,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常用的生产函数公式:Q = f(L,K)。其中,Q是产量,L是劳动,K是资本。换言之,Q是产出,L和K是投入。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是:生产要素(L和K)与产出(Q)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在生产函数这个模型中,真正的看点在于: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完全是一样的。换言之,价值并不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由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庸俗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
同志们想想,对于稍微有点劳动价值论常识的人而言,把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完全混为一谈,从而掩盖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这样的数学模型,它能是中性的吗?
四、数字背后的经济关系不中性
讨论到这个份上,有人已经怒不可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