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人畜无害的“马克思”,对谁无害?


  一、经济学家如是说

  在“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论坛上,经济学家如是说:

  ——“现代经济学必须是数学化、形式化的经济学。为什么经济学必须数学化?因为数学是中性的,只有数学模型才是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科学方法。”

  言外之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数学模型,所以有偏见;西方经济学全都是数学模型,所以没偏见。

  结论是:只有数学化的经济学,只有那些被数学模型处理过的经济学,才能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才是中性的经济学;只有中性的经济学,才是现代化的经济学;马政经要现代化,就必须数学化。

  那么,经济学里面的数学模型,真的很中性吗?真的“人畜无害”么?

  否!

  二、马克思的模型不中性

  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有数学模型。

  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过一个著名的数学模型:w=c+v+m。

  其中:w是商品价值,c是不变资本,v是可边资本,m是剩余价值。

  在这个被称为“商品生产公式”的数学模型中,马克思简化地表达了一个秘密:剩余价值m来源于可变资本v。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并不是不变资本c创造的,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同志们想想,对于资本家以及坚信“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辩护士来说,这样一个把庸俗经济学嘴巴打的“啪啪响”的数学模型,它怎么能是中性的呢?

  三、西方经济学的模型不中性

  我写到这里,庸俗经济学的粉丝不干了:

  ——“马克思一生鼓吹阶级斗争学说,他的数学模型当然做不到中性。西方经济学从来也不承认阶级斗争,你凭什么说它的数学模型不中性呢?”

  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中性吗?

  非也,非也。

  比如,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常用的生产函数公式:Q = f(L,K)。其中,Q是产量,L是劳动,K是资本。换言之,Q是产出,L和K是投入。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是:生产要素(L和K)与产出(Q)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在生产函数这个模型中,真正的看点在于: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完全是一样的。换言之,价值并不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由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庸俗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

  同志们想想,对于稍微有点劳动价值论常识的人而言,把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完全混为一谈,从而掩盖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这样的数学模型,它能是中性的吗?

  四、数字背后的经济关系不中性

  讨论到这个份上,有人已经怒不可遏了:

查看余下6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7条)

热门评论
当今有些冒牌的所谓“经济学家”,对国家危害比“癌症”还要癌症,一日不除国无宁日,要把他们视同腐败分子一样彻底清除。
0条回复
所有社会问题,最终都得靠武器的批判来解决!
0条回复
现在经济学必须数学化,把经济变化用数学进行量化的分析,其实这只是数学家们的理想状态。其实在实际生活当中,经济学根本就不能使用数学。为什么呢?因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不定的。如我们经常说的那些GDP,年产值等等。这些经济数字,都是一些大概的数字。根本就不精确。还有那个人们最关心的那个“利润”。它的大小与投入是有关系的。而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关系。投入多少,能够得到产出多少。谁知道?计算产值的那个价格。更是摇摆不定,它本身就是随供求关系而上下波动的。面对这些波动的状况,去使用那些固定的数学公式,能够计算的准吗?谁知道?
0条回复
因此,面对波动的市场价格的行情,面对波动的投入与产出。那些根本就没法用精确的数学公式去计算。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大量使用数学公式。其实那些公司只是反映各个部分的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根本不能使用它来进行精确计算。因此,把经济学数学化,只是幻想而已。如果坚持这样做,不是傻子,就是骗子。人们还谈到数字的中性,没有阶级性。也不全部尽然。有些数字是有阶级性的。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利润与工资之间。也就是说剩余价值与工资之间。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
1条回复
烈火燃烧资本论用数学公式是为了说明现实情况!资产阶级经济学用数学公式是为了掩盖真实的生产关系(资本雇佣劳动,剥削剩余价值)!!!
3年前•US   40回复
商品所有者只是以商品监护人的身分进入流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彼此以买者和卖者的对立形式出现,一个是人格化的糖块,另一个是人格化的金。糖块一变成金,卖者也就变成买者。这种特定的社会身分,决不是来自人的个性,而是来自以商品这个特定形式来生产产品的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买者和卖者之间所表现的关系,不是纯粹的个人关系,因为他们两者发生关系,只是由于他们的个人劳动已被否定,即作为非个人劳动而成为货币。因此,把买者和卖者的这种经济上的资产阶级身分理解为人的个性的永恒的社会形式,是荒谬的,把他们当作个性的消灭而伤心,也同样是错误的
0条回复
原先,一切商品作为交换价值,只当作不同量的物化一般劳动时间彼此发生关系,现在,这一点表现为:它们作为交换价值只代表不同量的同种物品即麻布。因而,一般劳动时间又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物,一种站在一切其他商品之旁和之外的商品。但同时,一个商品对另一个商品表现为交换价值的那个等式,如2磅咖啡=1码麻布,是一个尚待实现的等式。商品只有通过它作为使用价值的转移(这要看它能否在交换过程中证明自己是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才真正从它作为咖啡的存在转化为它作为麻布的存在,从而取得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对一切其他商品真正变成交换价值。
0条回复
这样一来,商品所有者相互把他们的劳动作为一般社会劳动来对待的关系,就表现为他们把他们的商品作为交换价值来对待的关系,而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彼此作为交换价值相互对待的关系,就表现为它们把一种特殊商品作为它们交换价值的最适当的表现的全面关系,这反过来又表现为这种特殊商品同其他一切商品的特殊关系,因而表现为一个物品的一定的仿佛是天生的社会性质。这样地代表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最适当的存在的特殊商品,或者说,作为一种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的商品交换价值,就是货币。它是商品在交换过程本身中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结晶。因
0条回复
因此,如果说商品在交换过程内部只有解脱了一切形式规定性,以直接的物质形态彼此发生关系,才变成互为使用价值,那末,它们为了彼此表现为交换价值就必须采取新的形式规定性,必须发展成货币。货币不是符号,正如一个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存在不是符号一样。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殊属性,这种颠倒,这种不是想像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得更加夺目而已。
0条回复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可以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它们成为同一交换量。因此,1卷“普罗佩尔提乌斯歌集”和8盎斯鼻烟可以是同一交换价值,虽然烟草和哀歌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作为交换价值,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一座宫殿的交换价值可以用一定数量的鞋油表示。反过来,伦敦的鞋油厂主们曾用几座宫殿来表示他们的大批鞋油的交换价值。因此,不论商品的自然存在的样式怎样,商品总以一定的数量彼此相等,在交换时相互替代,当作等价物,因而尽管它们的样子形形色色,却代表着同一个统一物。
0条回复
查看全部17条评论 我要评论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