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提到“老三篇”,略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的合称。这三篇文章确实对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品格产生过极大影响。那么,这三篇文章为什么被合到一块儿称之为“老三篇”?它出版前后的情况如何?却鲜为人知。
人们爱读的三篇文章
提到毛泽东上述文章为什么被合称为“老三篇”,应该承认的是,这确实是人们爱读的三篇文章。
《为人民服务》一文,是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新中国成立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毛泽东在这篇讲演中赞扬了张思德身上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提出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著名论断,并且把为人民服务上升到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提出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价值观。毛泽东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自身修养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对人民有好处”是我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而加强自我修养的立足点。非常明显,毛泽东这篇文章,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中国经过几千年封建统治后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陈腐的观念长期占统治地位,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中国人在忍受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受着落后观念的浸染,包括一部分共产党员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在世界观、道德观、修养观方面,还处于迷离状态。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恰恰在此时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不仅和共产党的纲领相合,而且为中国人提升思想境界,改造精神面貌,指明了总方向。因此,毛泽东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受到共产党员和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喜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宗旨和口号,而且成为一种全民拥护并努力践行的准则。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地位。正是因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具有这样的重大历史价值,因此,它受到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人中流传,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纪念白求恩》一文,是毛泽东于1939年12月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所撰写,原题为《学习白求恩》。新中国成立后将此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除了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他强调:“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把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加以高度概括,发表后即成为共产党人和积极上进者进行自我修养时可供对照也可供自励的简明扼要又道理深邃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