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毛主席是如何落实医疗为人民服务的?
编者按:前一阵子,我们陆续看到了西安疫情中,私立医院造成孕妇流产、老人突发疾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悲剧。今天,刚刚看到西安对造成孕妇流产的医院做了停业处理,我觉得这个处理得好。让只为盈利的医院停业一段时间,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盈利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可这时候,我却看到老胡又跳出来说处罚得太重了。对于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言论我都不想多说什么,只能是进一步暴露了这个大V到底站在哪一边而已。
痛定思痛,在这些悲剧之中,很多人开始反思医疗到底应该为谁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医院应该怎么办?私立医院能够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吗?
在这些反思之中,我一下子就想到老电影《春苗》,想到毛主席年代的医疗卫生体系。当年,毛主席是如何落实医疗为人民服务的呢?
我们都知道,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在落实过程中有那么顺利吗?比如在医疗领域,毛主席1954年在浙江农村访问时,就看到了一位被血吸虫病折磨的绝望病人。
后来,毛主席就下定决心要消灭血吸虫病。有了毛主席的关注,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报告说县境内血吸虫病被消灭。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农村地域广大,不能实现一次消灭就永远消灭,更何况逐渐还有不少技术精英的畏难,认为完不成任务才是正常的。
同时,这也反映了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农民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
直到1965年,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汇报时,才明确知道: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而且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也只占25%。
从共产党成立之初到新中国的建立,毛主席是最懂得中国农民苦难的人。看到这样的医疗分布情况,毛主席自然非常生气,他严肃地指出: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以后改叫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除此之外,还强调了不应该脱离群众,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我们应该花费更大的力量用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同时,毛主席还谈到了医学教育、医疗政策和医患关系等几个问题。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直接回应了我们的医疗到底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面对人数众多的农村地区,却只投入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这样还算是为人民服务吗?
但是,这个指示的出台和落实都是一帆风顺的吗?老电影《春苗》通过以真实人物王桂珍为原型的故事生动详细的描绘了六二六指示在落实中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