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么神秘,是屠呦呦老人的大家风范
据新京报网9月21日报道,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发论文很重要,但她认为“要把论文变成药”,要真正解决公众的健康问题。随着“共和国勋章”人选公布,屠呦呦的名字再度回到公众视野。距离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四年,深居简出的屠呦呦依旧和媒体保持着距离——人们几乎看不到她公开亮相。隐匿在闹市中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也一如往常的低调。姜廷良:她对荣誉并不是特别关注,而且当时她身体不太好。我们劝她,能坚持就应该去领奖。我们跟她说,这是国家的事。为了国家声誉,她决定去了。
作为青蒿素研究发明的重要科学家,她不喜欢虚荣,她喜欢做实事。因此,屠呦呦老人的观点是“要把论文变成药”。正是由于她几十年如一日深居简出,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默默地坚守在青蒿素的研究项目上,让寂寞变成了前进动力,她才能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让青蒿素造福于人类;正是由于她甘于寂寞和奉献,她才能用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让世界聚焦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青蒿素,并为国家赢得诺贝尔奖,而不仅是为自己和她的科研团队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没有那么神秘,让自己和青蒿素科研团队的同事们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从不藏着掩着,为人处世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这样的科学家,在科研团队里人人都喜欢;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接地气的科学家,从不让自己脱离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让青蒿素研究实现创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群策群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青蒿素的科研团队才能和谐相处,干劲十足,大家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只有这样,青蒿素的科研创新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起点。
她能“从传统古籍中得到研究灵感,不惧危险以身试药”,就是屠呦呦老人对于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她的亲力亲为,勇于创新实践精神,赢得了青蒿素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由衷的敬佩;正是由于她能把科学研究实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才能和自己的科研团队人员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发现和解决研究中发生的问题。所以,青蒿素才能获得重大突破和规模化生产加工中医药的伟大创举;所以,青蒿素的研究和运用才能吸引更多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前所未有的重视。
记得,我国“两弹一星”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曾经说过:“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而且,马克思曾经精辟论述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屠呦呦老人在自己的科学道路上十分重视科学研究的实践。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揭开科学技术中所隐藏着的奥秘;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让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创新智慧。因此,她只能用没有那么神秘的精神状态去团结和带领团队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怠慢;因此,她能在淡泊名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动力。
正如雷锋同志生前在他的日记中所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应该说,这也是屠呦呦老人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而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而这,也正是屠呦呦老人对于祖国医药科学研究事业所拥有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正是由于她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青蒿素才能陪伴屠呦呦老人荣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