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鲜花送英雄,精神传万代。10月21日下午,我院邀请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我校老教师陆关校同志在衣锦校区教学主楼201教室,做了《我的抗美援朝经历》的报告,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农林经济管理181、182和市场营销181班学生听取了报告。学院党总支委员、纲要教研室主任颜晓红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88岁高龄的陆关校同志一身军装,精神抖擞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把同学们带到那艰苦卓绝又意气风发的年代。1953年3月,他作为二十一军六十三师一八七团二营五连一排三班副班长,随所在部队从上海出发,到达辽宁省宽甸县。随后,部队进行换装,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召开出国誓师大会,并于3月16日夜踏上了朝鲜的土地。接着是连续地夜间行军,“每个战士负有六十余斤重的武器装备,我是机枪手,肩上比步枪手还要重几斤,就这样踩着雪山冰河前进!”到达昌城,立即担起抢修公路的任务,“每天起早摸黑,与钢钎、铁锤、炸药、石头打交道——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却干得很欢,因为人人都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7月初,所部又以每夜一百三四十里的速度,奔赴前线,参加夏季反击战。参战间隙,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天大地大不如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大,我们部队已开到前线了,“儿要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多杀敌人,争取立功当英雄,向党和毛主席报恩,向父母报喜!”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陆关校同志娓娓道来的生动讲述,让讲台下面鸦雀无声。同学们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地聆听着历史的回声,时而响起阵阵掌声。
报告会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走上讲台,与神采奕奕的老英雄合影留念,表达对老英雄的崇高敬意。
“你们青年人有理想、有担当,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临走之际的陆关校同志,发出了对大学生的殷殷期盼。
此刻,宽阔的教室里,再次响起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这次活动,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农林181班的张力同学说:“老爷爷胸前佩戴着的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和纪念章,承载着那个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市场营销181班的任力华同学说:“‘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正是他们英勇无畏的斗争和牺牲,才换回了祖国的和平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我们要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民族的复兴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农林182班的林志辉同学说:“我有幸近距离地见到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我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一段历史活生生地摆在眼前。我不由地心生感慨,中国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克服重重难关、从一次次生死边缘中创造出的奇迹。我们把红色精神传承好,中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强国。”
这次活动,也是我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形式。正在主持省级教改课题的王雪莉博士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老战士进课堂’活动将革命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形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指引着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了他们的爱国情感。”纲要教研室主任颜晓红副教授认为:“启发性的引导比简单的知识输出更能激发课堂活力,学生更容易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回响。这次活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启迪意义。”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雷家军教授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影响学生。陆关校同志既是志愿军老战士,又是我校老教师。今天的活动,让我看到了爱国爱校的基因在身边的代代传承。我们要更好地通过具有亲和力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想信念和人生责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