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领导”与“群众”是什么关系?——兼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问题
大凡任何组织(小如一个团体,大至国家),都必有“领导”与“群众”两个部分。没有“群众”,构不成组织;没有“领导”,同样不成。
“领导”来自于“群众”,是“群众”利益的代表。“领导”代表“群众”利益,就能发挥领导作用:发号施令、一呼百应——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领导”如果脱离“群众”,背弃“群众”利益,必遭“群众”抵制,就不可能很好发挥组织作用。正常的“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应该是:“领导”维护群众的利益;群众拥护“领导”的领导。“领导”一旦失去了“群众”的拥护,实质上也就否定了自己。健康的组织,“领导”与“群众”之间,必然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什么时候失去了这种平衡,组织就会失去作用,直至最终解体。
马克思主义崇尚群众史观与群众路线,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毛主席说: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论联合政府》)
然而,一些人成了“领导”以后,常常会忘了自己也来自于“群众”。掌握领导权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热衷于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监督,背弃群众的利益,直至堕落为官僚主义者阶级。原先的“领导”,异化到了“群众”的对立面,从而破坏了“领导”与“群众”的平衡关系。
社会主义性质的各类组织,要想长期保持“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必须保持“领导”与“群众”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实质上就是解决黄炎培在“窑洞对”中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问题。当时毛主席的回答是: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主席认为,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让“群众”来制约“领导”,真正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1949年建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石。人民民主专政,“对敌人说来是用专政的方法,……对人民说来则与此相反,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毛主席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问题,重点是遏制干部队伍中“领导”功能的异化,力求保持“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