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消费主义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大可不必为了避免他人对于你关于“消费主义”的指责而进行强制性的“断舍离”。你没必要为“消费主义”这顶帽子为耻。
消费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经济行为。然而“消费主义”自其在普罗大众中广为流传之日起,便自带一种“背黑锅”的、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气质:
似乎很多行为都直指“消费主义”:“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小红书上某集齐了“杨树林”某系列所有色号的口红的试色帖;名牌包、奢侈品时装傍身的精致女孩;逢年过节纪念日女生要求男生送化妆品、护肤品、游戏皮肤;朋友圈里打卡网红餐厅、网红景点的精致生活图景……
有人说:“消费主义捆绑爱情。”
也有人直接发问:“当今‘独立女性’是不是在被消费主义收割?”
(年轻女性仿佛是这场消费主义灾难中首当其冲的存在)
……
然而,真就是消费主义的锅吗?让女孩们变得“不可爱”的,真的就是如今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消费主义吗?
小红书上晒口红的女孩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主要由法兰克福学派及60年代的左翼哲学家、社会学家发展出的一个概念。起初与“消费主义”相对的,并不是“理性消费”,而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生产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人们关注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大部分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讨论是基于“生产”层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暴露出过度生产带来的经济危机等问题,也引发了底层劳工争取权利的斗争。当时的学者们基于生产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对于生产的定量计件计时制”、“鼓吹生产效率(例如‘时间就是金钱’)”的理论,倡导泰勒式生产制度乃至福特式流水线生产,主张职工应当围绕着流水线过稳定而呆板的“工具人”生活,以消解、控制劳工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福特早期流水线
以上的方法诚然起到了些许的作用,却依旧不能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们只好另辟蹊径:生产端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消费端解决效果如何呢?调控劳工作为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便可调控其购买力,使其更需要钱去消费因而更卖力地去赚钱、更多地为资本家“卖力”,问题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控制和制造欲望的“消费主义”所被提出的原因。
消费主义给我们的是一个争论而非“消费方式”:即使你不追求奢侈消费,转而进行看似“不盲从于市场”的消费,尝试囤积便宜的东西、由低价多次替代高价少次、追求“大碗”&“平替”,看起来你理智无比,实际上你消费行为仍然在资本家的操纵之下——你从一个泥潭跌入了另一个泥潭,却不自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