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李嘉诚」是一种很旧的文化


  想看清楚李嘉诚的生意思维,必须先理解李嘉诚的政治身位。

  正如批判李嘉诚没有“民族主义情怀”,就必须先搞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此人本就是港英时期的政治遗孤,他的所有利益是与二战之前即雅尔塔体系之前的「旧世界殖民框架」所绑定的。

  只不过由于香港一地其“租期”之长几乎绕过了雅尔塔时代,使得李嘉诚几乎一生之中都温润徜徉在旧社会、旧文化、旧思想里。

  而待到这个体系即将瓦解时,他能够做的也就是挣脱和逃离。

  1989年3月21日,距离香港回归近在咫尺,李嘉诚亲自拜访伦敦唐宁街10号,在英国首相办公室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了45分钟闭门会谈,议题直指他的个人身份问题——如何快速获得英国公民资格。

  据港英政府统计,1989年上半年香港移民咨询量激增400%,其中资本家、高管人士、娱乐明星成为移民主力。

  那次会面理论上是不合法的,至少是不合理的,因为不过在那八年前,李嘉诚刚刚获得“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衔”;1985年,李嘉诚又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这是给中国香港人制定律法的委员会,所有成员都必须是中国人,可是李嘉诚这位「中国人」却试图获得英国人身份……

  也是在1989年,那年3月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李嘉诚首次公开表示“将把香港业务占比降至60%。”

  其实,和三十六年后的今天他再次出卖中国利益并无二致。

  因而,梁振英在社交媒体批评他“没有祖国的商人只会沦为没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是不符现实的,李嘉诚从来就没有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作祖国,他的精神祖国只在西方。

  五年前,香港国安法发布时,李嘉诚率先表示“支持”,他给出了三点评价:

  任何国家对自身国家安全问题都有权责,大家不必过分解读;

  通过港区国安法,希望可以纾缓中央对香港的担忧,发挥长远稳定发展的正面作用;

  特区政府责无旁贷,要巩固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强化国际社会的信任。

  很多人当时不理解,以为李嘉诚这样的人似乎应该反对国安法、反对中央对香港的治理才对…

  事实上,对于李嘉诚那帮港英遗老们而言,一国两制才是他们绝对拥护的。

  因为一国两制也许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东西,但至少可以替他们维持住一些东西。

  回归二十余年,这就已然是他们可控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了。

  这也就是我之前在《四年,重夺香港》里说的,并不彻底的「1997」为后来的香港乱象埋下了太多雷。

  李嘉诚旗下公司市值在香港回归前的1995年“只有”420亿港元,盈利30亿港元;到2009年就增加到了万亿港元,相当于同期香港经济总量的50%,盈利超过2000亿港元,增加近七十倍。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0条)

1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