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李兆基走了、李嘉诚“老糊涂”了,香港的旧时代要过去了
【文/陆一】
97岁高龄的“四叔”李兆基走了,也已97岁高龄的“诚哥”李嘉诚正被口诛笔伐,处在舆论尖峰。这两件原本完全不相关的事意外同频,似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两人的“谢幕表演”,也令人不得不感叹一句:香港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香港“四大家族”代表着香港的叱咤风云,郭得胜和郑裕彤早已离世,如今李兆基也走了。这一群体的“退场”不仅是个人传奇的落幕,更映射香港从 “地产霸权” 向多元化经济的艰难转型。至于李嘉诚,正在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转身”,这本质也是对这一个时代的告别。
“四大家族”在香港为什么是“神级”的存在?因为他们确实是这座纸醉金迷城市里最不朽的传奇,他们见证了香港的荣辱兴衰,亦成为“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解。更因为,“四大家族”控制香港75%以上的商用物业与45%住宅开发,还掌控着香港诸多基础设施,涵盖港口、零售、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
“四大家族”见证了香港的荣辱兴衰,既是“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解,也掌控了香港社会经济命脉。
当香港社会对高房价怨声载道的时候,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四大家族”是始作俑者。李兆基在1958年首创“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模式,打破整栋售楼传统,使香港中产置业率从1950年代的不足5%跃升至1970年代的35%。但其囤地、控盘的模式,直接推高了土地成本,加剧了住房矛盾。香港多年来蝉联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虽然按照中原领先指数数据,2024年房价与收入比从2019年巅峰的49.4降为32.1,仍“领跑全球”。
香港房屋委员会2024年报告显示,公屋轮候时间长达6.5年,青年自置居所率降至12.3%,较1997年下降28个百分点。对比新加坡,政府通过组屋政策保障82%公民住房,房价收入比仅为7.3倍。香港《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土地用途变更需获城规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四大家族”囤积大量农地,导致住宅用地供应缺口仍大。
香港能有今日之辉煌,离不开传奇商人的付出。但香港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拜几大家族所赐,这就是“商人经济”的一体两面。
除了房地产主业外,各大家族涉足燃气、电力、零售、电信、电视网络等几乎关乎香港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嘉诚旗下的香港电灯、电能实业和嘉道理家族控制的中电控股,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电力供应;李兆基家族掌控香港中华煤气,为香港近200万个家庭提供燃气能源。可以说,港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几大家族的产业,都在为这些大家族的产业添砖加瓦。同时,对香港人的“压榨”也是无处不在,“悄无声息”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