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能上能下,永远与人民群众为伍
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他曾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1978年后,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一生任职从西北到中央,再到广东,最后又回到中央,这种路径恰恰与他能上能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可贵品质相吻合。他平易近人,十分关心群众疾苦,善于走群众路线,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本文记述了习仲勋在不同历史阶段到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的三个典型事例,帮助读者更加直观、深刻地体会习仲勋永远与人民为伍的真切情怀。
土窑洞里识英雄
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抗战政策,对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作为党中央所在地首当其冲,外加连年自然灾害影响,边区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了严重困难。为渡过难关,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发展生产,自给自足,打破日军和国民党政府的双重封锁。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194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新年献词》中指出:“‘发展生产,加强教育’,将是一九四三年的中心任务,而‘发展生产’,尤为中心的中心。”这成为指导全边区工作的基本方针。
1943年2月,习仲勋受党中央委派,从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党校校长任上调到绥德担任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肩负起了发展绥德分区经济生产、保卫边区北大门的光荣使命。绥德分区包括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县,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重要;全区人口50多万,占陕甘宁边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陕甘宁边区最大的一个分区。习仲勋到绥德以后,认真执行中央和边区的命令,带领全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指出,机关干部不仅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以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经过研究,习仲勋决定成立调查组赴绥德县郝家桥村进行蹲点调查,以便取得经验,指导全区的工作。郝家桥村距离绥德县二十里,是绥德县沙滩坪区一乡的一个行政村,也是该乡的乡政府驻地。因村前建有一座碎石桥,村民又多为郝姓人家,故取名郝家桥。调查组成员有: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宋养初、中共绥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邹文宣、《抗战报》主编梅行、地区妇联干部张力、《解放日报》驻绥德记者田方等人。4月中旬,习仲勋在地委机关主持召开调查组成员会议,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文件,帮助调查组成员从思想上加强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学习如何搞好调查研究,为这次下乡奠定了基础。习仲勋在会上谈了移民问题,指出陕甘宁边区把移民作为大生产运动、加强军民团结、巩固边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但是现在移民工作还存在问题,有些贫苦农民不愿意南下,需要分析原因。他强调要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选出上、中、下三种情况不同的农户各两户,进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