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潜心30年攻克水稻“杂种不育”难题

2023-10-23 704 0
作者: 金凤 来源: 科技日报

图为万建民(左四)和团队成员。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图为万建民(左四)和团队成员。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金 凤 通讯员 许天颖

  今年是万建民团队的“大满贯”之年。

  前不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作科所)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团队,首次从分子层面阐明了籼稻和粳稻“杂种不育”分子机理,破解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

  至此,继2013年、2018年在《自然》《科学》杂志发布研究成果后,万建民科研团队在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科研领域又取得突破,实现在三大顶尖期刊均发表成果的“大满贯”。

  “我从1991年开始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难题,这也是团队30年来的科研重点。”在万建民看来,“大满贯”是里程碑,但不是终点。

  细数这三项成果,几乎每项都是“十年一剑”,并且无一例外都是由青年科研人员挑重担、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完成的。

  在每一次科研攻关中,这支团队或多或少总会遇到挫折,但最后的成果标注了奋斗的价值。“我从没想过失败了怎么办,只想着如何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万建民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后王超龙说。

  不怕从头再来

  “整整8年了。”看着自己所在团队的文章出现在《细胞》杂志网站的页面上,王超龙百感交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条路走得有多难。

  2010年开始硕博连读的王超龙,师从万建民,潜心研究水稻“杂种不育”的机制。

  2015年,在基因功能验证多次无效后,王超龙发现5年前他接手的试验材料数据不准确,导致研究停滞不前。

  “相当于马不停蹄跑了5年,结果迈出的第一步就错了。”这对于醉心科研、满怀期待的王超龙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

  走错一步,浪费了5年,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有曲折才说明有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题。”导师万建民的一番话仿佛黑暗中的一道光,照进了王超龙的心里。

  2016年,王超龙开始从事博士后工作。他决定从头开始,重新构建试验材料。为了尽可能提高效率,王超龙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南京土桥水稻遗传育种基地和海南陵水南繁育种基地之间来回奔走,埋头试验。

  2019年,得到严谨实验数据的他再一次惊讶地发现,实验结果和研究假设“对不上”。

  “难道是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花粉不育的‘守卫者’基因找错了?”彼时的王超龙无法确定,是老天再一次和自己开玩笑,还是新的研究成果正在孕育之中。

查看余下5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