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败”发现者李必湖:杂交水稻选育的社会主义大协作

2021-08-15 6260 4
作者: 李必湖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语

  从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来,种业政策日益趋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强化了企业育种创新的主体地位。然而,种子应是商品还是公共品,育种是一条腿走路,专家垄断,还是两条腿走路?除了专家外,也发挥群众路线的作用?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没有讨论。

  但是在集体时代,农作物育种则成为群众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时期的群众性、合作性育种是怎样进行的,体现了怎样的科学观,取得了哪些成就,对今天的育种创新有哪些启发?我们近期推出的“育种系列”将尝试启发读者思考如上问题。这些推送既包括集体时代的学术文章,也包括对这一时期培养出的专业育种家和农民育种家的介绍。

  近日,海内外各界都在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我们同时不应忘记,杂交水稻的成功依赖的是集体的力量。本文发表于1977年,作者李必湖是1981年获得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杂交水稻研发团体的成员之一。1967年,他和袁隆平、尹华奇组成“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寻找不育系。1970年,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野败”是如今绝大部分“三系法”杂交稻不育系的始祖。本文介绍了杂交水稻是如何通过发动育种群众运动,来实现社会主义大协作的。

  摘 要

  为了夺取水稻高产,1964年,我们黔阳农校几个青年教师、学生,开始搞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研究工作。1964-1965年夏,我们寻找到了6株自然雄性不育株,但到1970年以前未找到理想的保持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华国锋主席的亲切关怀下,1970年以后,全国大搞选育水稻“三系”的群众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丰富的水稻资源,全国进行了大量的测交试验。于1972年突破了保持系和不育系,1973年突破了恢复系,宣告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1976年,通过试种、示范、大面积推广,获得良好效果,一般增产2-3成,不仅为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产量闯出了一条新路,而且大大丰富了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华国锋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激烈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迅速用于生产,为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产量闯出了一条新路。下面谈谈我自己参加这项工作的一些体会。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