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平邦:三明医改即将推向全国——“精准”社会主义再出发


  欢迎收看本期节目,也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以及油管账号:“司马平邦说”。

7月7日至8日,孙副总理在福建厦门、三明调研医改工作

  7月7日至8日,孙副总理在福建厦门、三明调研医改工作,而在此前1天的7月6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三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推动三明经验走向全国”。

  必须要承认,生活在21世纪是一种幸运,因为人类科技已经攻克了大量的疾病;我们生活在中国更是一种幸运,因为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只要有医保就能看得起病。但是,我们还必须要说一句但是。但是,我们虽然看得起病了,但医保本身其实也正在生“病”。我们之前看到过一个数据,据卫生统计年鉴对医疗门诊和住院费用的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医疗总费用按人均计算,5年内几乎翻了一番:2009年为784元,2013年为1467元,年均增长率17%。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偏远城市医保基金开始入不敷出。比如三明市,作为福建西北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三明市医保基金2010年亏损1.43亿元、2011年亏损2.02亿元。可以说,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级市来说,医保基金的缺口已经成为三明市的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受此影响,三明市的医疗改革刻不容缓,为此,从2012年开始,三明开始被称为“三明医改”医疗体制改革。

  要治病就得先诊断,给人看病是这个道理,医保“看病”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全国有6000多家药厂,生产的95%以上的药品为仿制药。据世卫组织统计,临床上使用的常用药,实际上也就是1000余种,而中国市场上有1万多种。许多药品其实就是变更了一下包装的剂量、数量、规格,之后换个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新药”。曾有统计显示,在200种常用药药品中,有4个、5个、6个、7个药名的,分别占到20%、25%、25%、15%。

  不仅如此,医院的药并不是从药厂直接就到了医院,然后再到患者手中了,而是要在流通环节一层层的流转,换句话说,就是一层一层加价:首先是一级总代,其次是多为私人承包的二级代理商,之后进入医院还要层层过关,包括医院负责人的许可、药房默许列入用药名录、医生答应用药开方,然后才是医药代表走到台前,推介给医药配送公司,配送公司加价后送进医院,最后医院才堂而皇之地加价国家规定的15%。到患者手里的药价,经过如此层层加码后,可能已经上涨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比如,福建某制药企业生产出来的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出厂价只有7.2元/瓶,但在福建却买不到,因为药都出售给了河南周口某医药公司,这家公司再以24.18元/瓶的单价回售给福州某家医药公司,福州的医药公司最后以24.45元/瓶的中标价,配送到福建省各个公立医院,再往后,医院加价15%变成了28.1元/瓶。最终销售价格是出厂价的近4倍!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