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国土空间规划的几个问题
一、
国土空间规划如何编制,涉及到对未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判断。当前中国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也正在激烈重组。中国城市化的走向和独特道路是编制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而好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又有助于实现中国高质量的城市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当前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首先要对中国城市化道路有清醒认识。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乡村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中国经济城乡结构,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工业化和城市化似乎是可能的,以小城镇为中心、不牺牲农村、城乡发展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被广泛期待与认可。不过,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乡村工业存在难以克服的面源污染,以及乡镇企业产权不清,在中国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而纷纷关闭。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十分彻底的乡镇企业改制。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苏南开始广泛招商引资、发展基于外资的制造业,珠三角地区利用全球产业转移机会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浙江以家庭作坊为基础发育出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仍然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从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沿海城市经济带,在沿海城市经济带内的很多农村实现了就地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了。
相对说来,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关闭,中西部地区乡村工业化戛然而止,中西部地区农民开始远离家乡,进入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不仅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了,而且进城农民开始在县城买房,留守农村父母将有限的农业剩余用于支持子女进城,农村进一步衰落。
显然,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现在并非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未来。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大体表现为沿海城市经济带和中西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农村就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已无可能。
不仅中西部农村(乡村两级)已无就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能,而且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已十分有限,县城产业多集中为消费性产业,缺少制造业的支撑,就使县城很难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县城发展就主要靠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购房,而农民工即使在县城买了房子,却因为县城缺少就业机会而很难住得下来。也因此,大多数中西部县城可能只是农民进城中间过渡的一站,而非终点。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绝大多数百强县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往往仅有个别特殊县市进入百强县,这些中西部特殊县市多为中西部资源型、省会城市近郊县市。珠三角地区进入百强县的也比较少,原因只是珠三角城市化太快,以前的百强县都已经改为市辖区,退出了百强县的统计行列。正如前述,东部地区乡村工业化、就地城市化不再可能是中西部地区的未来一样,几乎以全域城市化为条件所形成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百强县也不是未来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未来。中西部县域经济已经失去了全域工业化和就地城市化的可能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