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线索及最新动态
一、土地制度和村社功能的演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线索
观察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线索是土地制度和村庄社区功能的演变。改革前是这样,改革后也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一个是土地所有制和实现形式问题,一个是村庄社区组织功能和体制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
1、我们从头梳理一下。新中国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以后是土地私有制,要不要合作化当时就有争论,但都很快解决了,农业合作化也算基本顺利。到成立人民公社,就复杂多了,公社化运动开始,事先都没有预料到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土地所有制一下子升级到大公社,在财产关系上突破了传统村社结构,造成了对村庄社区的强烈冲击。一些领导人又推波助澜地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大搞一平二调,把公社化运动推向极左。幸好毛主席及时发现了问题,抓住不放,反复做工作纠正,直到61年搞出人民公社六十条,才算把公社体制确定下来。但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有人又惊慌失措,在1962年又刮起单干风。被毛主席顶了回去。这是一轮探索,由极左到右倾倒退再到三级体制的巩固和发展。但总体上还是由私有制通过合作制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
2、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稳定下来以后,大搞了农业基本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夺取粮食高产,到七十年代中期,已经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具备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条件。但当时的领导们由于没有深入理解毛主席“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所在,没有抓住这个战略转折点,还在强调以粮为纲,甚至还批什么社队企业,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结果,为后来解散人民公社提供了借口,使农村退回到了家庭分散经营。
3、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公社解散后本来还有一次机会重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体制,即村建经济合作社,乡(镇)建农工商总公司。但1992年以后风向再转,重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努力被阻断,代之而起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立法准备。而在现实的政策导向上,则是乡镇集体企业私有化改制,集体企业纷纷与乡村社区母体在产权归属上彻底切隔,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支撑最后被掏空。从此以后改革的基本套路是:限制、剝夺村社区集体对家庭承包土地和所属企业的管理权,把农户土地承包权固化、股权化。产权改革,把社区集体变为个体的集合体,发展公司化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解构、取代村社社区集体。这一套政策导向一直延续到现在。
4、十九大前后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贵州出现了一个重新回归社区集体经济的塘约村。围绕这个典型又在十九大前后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实际上到现在也没结束。先是塘约村在抗灾中重建了村社合一的集体经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又出版了《塘约道路》一书,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甚至一些省级组织部门统一购书并组织学习。王宏甲十九大前在全国做了近七十场报告会。但这一宣传热潮很快又被打压下去了。到十九大时中央宣布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于退守到最后的一点底线,把眼前的矛盾后移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