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农村改革应该改什么和不能改什么
我在群里提出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大家要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什么不同,需要改革什么?需要保留什么?也就是不能改什么?这个理论问题说不清楚,在实践中会造成混乱。
有群友让我解释一下,我就先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首先,我一直坚持把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机制下的以多种经营和社队(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产业革命阶段和城乡统筹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
那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与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有什么不同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大体有以下几点:
1、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结构趋同。计划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土地、水利等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粮为纲,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首先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当时大规模的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发展的条件并不成熟。所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很单一的,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
2、农村集体经济还处于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产品经济为主的阶段。在生产领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国家指令性生产的产品多,面向市场交换的产品性产品少,国家计划调拨的多,市场交换的商品少。所以,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还处于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和保障的阶段,集体和农民增收缓慢。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不健全。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像企业的生产车间,按计划安排农业生产,自主性少,缺乏独立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这既与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也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有关。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特征,而不是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长期保持的本质属性。但是,必须承认,这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阶段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正是因为当时采取了这些措施,才保证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的完成,才保证了粮食即吃饭问题基本解决,才保证了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顺利起步和相对独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并且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什么不同,那么,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就应该颠倒过来了。
1、产业结构由简单的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复杂化,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经营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