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主义媒介的山西吕梁供销合作社
导语
本文以吕梁供销合作社入手分析供销社在基层社会所起的媒介作用。
供销合作社是扎根于我国基层社会的农村合作化组织形式,它是重要的三农流通渠道和消费交换平台,具有流通信息资源的媒介性质。
供销合作社是打通城市与乡村连接的重要渠道、是城乡网络中的关键枢纽节点。它构建了横向的城乡内外连接、纵向的跨等级行政机构连接。同时在不同社会发展需要下,供销社被改造并持续作为城乡间正向、逆向流动的载体。在工业积累的需要下,农业剩余通过供销社向工业领域转移(正向流动);在乡村振兴的需要下,城市资源通过供销社向农村地区转移(逆向流动)。
通过供销社将农村拉入现代化空间,是否会导致富有中国特色的乡土社会景观被消费主义和工业同质化的狂潮所吞噬?如今,我们要保留当地先辈智慧结晶,为农村进行一场新时代的“翻身仪式”。我们要避免笼而统之地谈不同历史时期的供销社,从历史实践中寻找发展因子,有机地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媒介功能。
作者|陈涵清
转载编辑|阿华
后台编辑|Liu
似乎自现代化巨轮随蒸汽滚滚而来,将全世界卷入这一前仆后继的社会进程后,一种光明的、先进的、文明规范的工业社会观,就与晦暗的、野蛮的、低劣落后的农业乡村观形成了鲜明优势对比。为从消灭农村的西式工业化碾子中脱离、留存中国特色的乡土社会文化景观,并为农村进行一场经济、政治与社会认同上的新时代“翻身仪式”,有必要从历史的丰富实践中找寻新发展因子,以基层而非科层、大众而非精英的视野,建设乡村振兴视野下有机而充满潜力的农村精神宝地。历史上,我国消费合作社的诞生实际上早于信用与生产合作社,拥有颇丰经验的同时,天然具有流通信息资源的媒介性义务与职责。因此,在这一找寻新发展的过程中,供销社这一曾扎根全国基层、走过百年风雨征程的农村合作形式,彰显出进行回溯研究,探寻创新格局之潜力。
本文尝试聚焦农业流通与消费领域的供销合作社,从媒介化视角切入分析供销实践。文章以山西省吕梁市域供销社为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文献、专著、吕梁当地报刊与地方志,探讨作为媒介的供销社对基层社会的交互维系、传播载体作用,探索其流动性、政治性与象征性。本文将首先概述我国供销合作社体制的整体流变进程,与吕梁当地供销实践从历史必要性诞生到时代性改革的阶段转变;从城乡交互的角度探究供销社所组织的信息资源横向与纵向、正向与反向的流动活动;从政宣统合角度分析供销社所起的身份认同与权威形塑作用;最后从记忆符号角度,探索供销社适应实体空间消散趋势下所进行的数字空间建设尝试,与改革中供销社符号所指向的基层民众集体记忆更迭与印象变迁;并总结分析供销合作社之时代价值并反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