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武器化”、种子“殖民化”?把握这个平衡点,才能打好保卫战!

2023-05-31 2204 0
作者: 刘奇 来源: 瞭望智库

  1

  多样性——树立大食物观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中,蔬菜与谷物的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食用油、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食糖等的合计消费量约为谷物消费量的1.9倍。过去人们粮肉菜的消费结构为8:1:1,今天已经变成了4:3:3,甚至3:3:4。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对食物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过去我们是吃饱就行了,后来要求吃好,好了之后还要求吃出营养。今天不光吃出营养,还要吃出健康,对身体、对健康没有直接好处消费者不买账。

  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改变粮食安全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做好粮食数量的文章,还要做好粮食结构的文章,更要拓展思维,适应消费,全方位开发粮食之外的各类食物。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保多样。

  在强调粮食安全的同时,要把粮油菜、肉蛋奶、鱼虾蟹、食用菌及瓜果薯等一切有营养、利健康的可食之物,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纳入考量并作出全面部署。

  经过几千年的反复尝试,人类已经探索出来可以食用的植物2000余种,常用的就几十种,需要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

  例如食用菌,既是人类食物家族中的“老成员”,也是“新显贵”,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历史,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一荤一素一菇”理念,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膳食搭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餐桌食物中,粮食越来越少,肉蛋菜菌水产等越来越多。我国已成为第一水产养殖大国、第一水果生产消费大国、第一蔬菜生产消费大国和第一食用菌生产消费大国,仅食用菌开发就达数百种之多。不断延长食物链、开发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是减少耕地压力、降低粮食需求、确保食物安全的治本之策。

  食物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根基。

  2

  广开源——树立大资源观

  树立大资源观,就是不能光盯着有限的“一亩三分地”来保障粮食安全,要从传统的农业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