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从小镇青年读懂乡土中国

2023-11-02 1691 1
作者: 吕德文 来源: 新乡土

  一、小镇青年的消费幻象

  最近一些财经媒体报道,小镇青年越来越敢花钱了,虽然他们生活在小县城,但是各种消费都在看齐大城市,这种现象从描述上说是没问题的。它背后是什么因素呢?小镇青年这个标签,主要是文化尤其是电影、消费领域造的这么一个词。最近十来年,我们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这个群体在我们今天整个城乡社会的格局里面,是一个具有明显代际特征的群体,如果放在城乡关系里去看小镇青年,他们就是往返在城乡之间的这样一个群体。

  我们现在说小镇青年,通常以80年代末、90后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实际上也有代际分化,也有非常明显的代际特点, 85前的这部分人,跟他们的父辈(也就是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可能差别不是很大。这和城市化进程有关, 85前的小镇青年基本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比较完整的乡村生活经历,所以无论是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可以说都延续了上一代的特点。从消费观念上看,80初群体和通常而言的小镇青年群体,略有差异。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打破了,农村的商品化程度也很高。即便是85前的这部分小镇青年,他想节俭,也节俭不了,因为整个消费水平上去了,日常生活也都商品化了。以前,农村的衣食住行,它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自产自销的,很多属于自然经济,比方地里面自己种菜、猪自己养,自给自足。家里面要盖房子、要请客,也是互助互惠的。

  在过去,乡土社会里面它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还比较完整,有很强的互惠系统,所以现金支出是不太多的,要么是在一个家庭里自给自足,要么是在一个小范围内互惠互利,可以说那时候农民的生活领域基本是没有商品化的。

  今天农村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交往、日常消费等等,都被资本主义体系给“殖民化”了。农民现在的吃穿用度,都是全国甚至是全球市场体系制造的,更极端的表现就是鼓励你去借钱、花钱,比如有些广告就是鼓动你透支式消费,还把这种消费和情感、道德去挂钩。

  我记得有个广告,一个农民工带着母亲坐飞机,然后他母亲好像是心脏不太好,那个场景意思反正就是说作为一个孝子,那你就升舱吧,表达对母亲的孝心就让母亲坐头等舱不坐经济舱,那你没钱怎么办?那可以找平台去借。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农村我们过去说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它是一个很社会的层面,是属于私域,是情感、道德的领域,我们一般还是不太愿意用金钱来衡量,是不太愿意被资本主义这个意识形态裹挟的。但是现在就很明显,这种意识形态就渗入进去,它就很明白地告诉你,你作为一个孝子,你就得给你父母花钱,你没有能力花钱,那你借钱也得给他花。资本的逻辑是,不让老人坐上头等舱,就是不孝;不给妻子送花,就是不爱;不给子女买上生日蛋糕,就是不负责任。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