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柱智:谁种田可以赚钱?工商资本种田不赚钱,又为何下乡种田?小农户能赚钱又为何被打败?

2023-11-20
作者: 夏柱智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很多政府的领导在考虑二轮延包时,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依然是主要内容,为此就需要摸底在村农民的种田意愿。很多农民的回答是,他们还要一直种田,2028年还要继续种田,基层干部认为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时机还没有到。只是学界的很多理论仍固执地认为,效率低的小农生产方式应该退出,让位于效率高的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的“大农场”。

  和工商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农业劳动确实是“不赚钱”的,即使农户耕种100亩的家庭农场,农业效率也赶不上工商业。有一种观点说,效率低的小农户应该把土地流转出去,交给大户、交给工商资本,单纯获得租金,然后劳动力就可以自由外出务工,获得更多收入。

  这种观点,一是,没有考虑到农业兼业经营普遍存在,农户在农闲是可以外出务工获得非农收入的,二是,没有考虑到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大量劳动力不得不以农业为就业和收入来源,尤其是农村的中老年人,小农户种田是有客观必然性。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评估农业的价值,如从亩产值、亩纯收入的角度,小农户种田就是高效率的,对于缺乏非农就业机会、机会成本很低的农村中老年人,农业就是“高效”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前农村正在发生土地流转、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也主要是内生的“小大户”,众多的小农户和少数小大户形成了当前农业经营的良性互动格局,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下面分别讨论三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特征。

  一、小农户种田是“赚钱”的,老年人“以地养老”普遍。

  农户精耕细作,在肥沃的江汉平原上,种植1亩粮食的收入一般在捌玖百元,最高可达1000元。

  在亩平纯收入意义上,小农户经营的农业是“赚钱”的,赚钱的原因如下:相对于土地流转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种自家的承包地,没有地租,投入的是家庭劳动力,勤于田间管理,部分使用自家的机械,如小型拖拉机、插秧机。另外国家对粮食有保护价,粮食价格波动不大,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良种、化肥、农药,粮食产量高,一亩粮食可以达到1300斤以上,毛收入1500元,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田某,70岁,2023年,他耕种9亩地,其中7亩是承包地,2亩是亲戚的承包地,老人把其中2亩用于“虾稻共作”,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目前他采用机械化种田的方式,田间管理靠的是老年人自己。老人说,“种到75岁是没有问题的。”按照该农户口述,农业经营收入(仅算水稻一季),1亩(667平方)净收入有850元左右。

  他的农业投入如下:抽水30元、整地100元(包括旋耕、耙田)、肥料150元(包括基肥、底肥),育苗150元(种子120元按照4斤种,育苗肥料15元/亩秧,材料15元)、机插秧50元、农药90元(一共4次,1次草药、3次农药,80元)、追肥80元(尿素、磷肥),收割70元。一季水稻可收获1300斤,按照1.2元出售,毛收入1570元。上述投入合计是720元,净收入大约是850元。目前油菜价格还不错、产量提高了。如果冬季农户种油菜,则每亩增加收入300元左右。有的农户用自有小型、中型拖拉机耕整,有自有插秧机插秧,则收入还要高一些。

  70岁的农村老年人和60岁的农村老年人不同,他们基本失去了外出务工和本地打零工的机会,处于完全退养的年龄。这样的老人种9亩地,能够获得1万元纯收入,能解决全年粮油问题,就能保证高质量的养老生活,这就是“以地养老”的意义。

  二、小大户的账:小大户也能赚钱,但土地流转正规化,就不挣钱了。

  小大户就是普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建立的家庭农场。在江汉平原水稻产区,一个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不能超过300亩,丘陵地区不能超过200亩。相对于旱作区,水稻区对田间管理要求高,规模大了,管理不过来,经营风险大,还不如降低经营规模,追求较高的亩平产出。

  小大户的特征是家庭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械,很少雇工,土地一般是邻里亲友自发流转,地租很低,粮食产量能保持稳定,有时略低,也能赚到钱。调研访问一个小大户马某,57岁,种90亩地。马某说,“你给我种,我还不愿意接。接了之后,我适当给了一点,不欠人情。七八年前,给100元,现在准备涨一点,但高于300元就不能搞了,种田利润本来就不高,而且有水灾旱灾虫灾等,这是不可控的。”在农村,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比较灵活,马某说,“如果签合同,农户就不给,别人也要留后路。”

  小大户也能赚到钱,小农户1亩能挣800多元,小大户能挣700元以上,相差不多。在农村,种植较多土地的小大户一般也是农机专业户,一个村有十来户小大户,其中一半就是农机专业户,他通过机械化服务还可以获得几万元收入。马某就是农机专业户,这是他积极流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目前他拥有的机械是:100马力的拖拉机;一台四行插秧机;此外还有喷雾器,水泵。小大户雇工的机会很少,马某说,“田间管理(水稻)主要是打药、施肥、水利,亲力亲为才放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什么都是请工,一亩地的利润就只有二三百元,很容易亏。

  如果土地流转正规化,按照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租金水平,一个平方米就达到1元钱,1亩租金就达到600元以上。如果种粮食,就几乎没有利润了,100亩的家庭农场的纯收入就只剩下3万元,种田就变得“不划算”,很难支撑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要获得不错的收入,单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就要扩大,比如到300亩,从农业中获得9万元收入,这导致一个村庄土地能养活的“小大户” 越来越少,村庄“空心化”加剧。

  三、大户的账:种田“不赚钱”,但规模大,1亩赚300元加上补贴,就很有吸引力。

  全国农村调查发现,工商资本下乡建立经营式农场(大户),采用完全雇工的方式种田,很难赚钱。

  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总投入高、自然风险大、粮食产量下降。这在水稻产业方面最为明显,因为水稻经营的标准化程度低,尤其是水利管理有难度。在过去4年,湖北某经营了900亩土地的大户说,有2年大旱,附近的河流都干涸了,有1年洪灾,水稻大量倒伏,只有2023年是风调雨顺,亏了几十万元。某农机合作社为了配合政府建立农业现代化项目区,流转了2000多亩农田,合作社采用雇工经营的方式。理事长说,“大户要雇工种田,粮食会减产,而且大户地租高,达到500元以上。如果大户搞得好,一亩田赚300元纯利润,但是遇到洪灾、旱灾,管理不善,就会减产,甚至亏本。”

  某经营畜牧业的企业下乡流转了4400亩土地种虾稻,这个企业原是经营畜牧业的。一开始企业很乐观,土地租金定价是1元/平方,经过了多年后,租金降低到0.6元,原因是,“老板不赚钱,亏了上千万元。”为了止损,企业只能把土地分包给本地农户,让农户自负盈亏,把租金交上。目前该项目处于艰难维持状态。

  该企业的技术人员解释说,畜牧业是标准化生产的,而种植业并不能标准化生产,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和精细田间管理的水稻种植业又是最为突出的,因此水稻的规模化生产有很强的规模约束。在该村,土地平整之后土地是连片的,一块田40亩,但是水的问题解决不了,这影响到水稻生长,普遍降低了产量。

  工商资本下乡种田并不赚钱,而工商资本是逐利的,那为什么工商资本还是会到农村建立大规模农业经营?

  第一,工商资本流入土地并不是从事农业经营,而是试图从其他方面获得收益,如前些年一些工商资本试图在土地上发展农文旅,建立农家乐、游乐园等。或者通过投资农业获得政府支持、政治地位,这是重要的政治资本。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某企业到农村流转上千亩土地,一直没有赚钱。基层干部解释,企业老板说了,只要农场少亏一些就好了,该老板在城市做工程项目,他们通过在农业项目上亏损几百万,就可以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为了支持其继续流转土地,作为地方农业现代化的一张名片,会在其他方面给予支持,比如承包工程项目方面。

  第二,工商资本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整片土地,种植粮油作物,获得利润不多,但可以持续获得政策性补贴,足够经营下去。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即使在中西部,在一些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政府投放大量项目资源,出台众多补贴政策,种水稻有水稻补贴,种油菜有油菜补贴,企业依靠完全雇工生产,正常情况下能挣300元,补贴有200元,1亩能挣500元。即使遇到自然灾害,可能不挣钱,但政府给粮食补贴、种子补贴、农资补贴,也有200元。有的地方政府给规模经营主体土地租金补贴,那么企业就完全可以继续经营下去,而小农户、小大户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退出农业生产,本来没有竞争力的工商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打败了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