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石:乡村文化重建的路径选择
以往,许多人认为农村贫困是因为物质条件太差了,所以扶贫都是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这种被称作“输血”的扶贫措施非但没能使贫困地区富裕起来,相反却滋生出“等靠要”的懒汉风气,一些地方更是越扶越贫。后来扶贫方式逐渐转变,变成修路、送技术、送文化,这种方式被称为“造血”式。但最后“血”造出来了——路有了,农技推广站有了,文化站建立了,却仍未获得预期效果。
另外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为什么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反而不如资源禀赋差的地区发展快?有些地区经济发展了,各种社会问题为何仍得不到有效解决?
农村衰败的文化考量
农村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农村在物质贫困的同时,更为根本的是精神贫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生产能力和物质状况都比较差,但是农民能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改造农田,兴修道路和水利工程;他们主动参与基层政府的管理工作,组织起来,改善社会,活跃生活,把自己看作是乡村的主人。但是今天,各种状况改善了,外来支持也有了更大可能,但是农民却变得无所作为了。我们不禁要问:农民的创造精神哪里去了?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农民反而没有了干劲?
实际上,市场经济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无法自信,基层政权又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农民素质需要提高等都是其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非组织化。目前农村缺少必要的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处于松散状态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克服自然困难,也无法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来自其他方面的利益侵害,必然造成自信心丧失。所以,农民精神贫困的根源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失去了群体关爱。同时,提倡个体奋斗、主张个性和人际疏离的城市文化流入农村,对农村文化的冲击加倍了农民的精神贫困。
农村文化重建从农民组织化开始
中国一句老话:扶人先扶志。对农民的帮助必须从精神扶助开始,创造成一种真正鼓励农民精神成长的文化来。
农民的精神成长只能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民自身组织的成长。这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要使作为个体的农民焕发斗志,燃起信心;二是要让农民组织起来,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和信心。因此,要从农民教育运动和农民组织化两方面着手,依靠教育让农民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加强以文化教育为核心,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其成长打造平台。
农民的精神振作更离不开农民的组织化。农民的精神存在并表现于农村的各个层面,文艺演出队、歌声口号、集体秧歌、读书看报等集体性活动里面就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农民的精神崛起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