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准:包产到户40年,中国农村怎么样了?
食物主权按:
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至今已有40年了!有的人认为包产到户“好得很”,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似乎把田一分,大家就自然富起来了;第二,包产到户是农民的发明创造,是底层群众的呼声,是国家在不得已的条件下对农民要求做出的回应。对此,也有人认为这两个表现都不成立,包产到户谈不上提高了生产率,也不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运动,并非简单一句“好得很”所能概括。
10月13日,在美国霍华德大学经济系任教的许准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讲座,题为“包产到户四十年,中国农村怎样了?”。本文是对许准老师讲座的文字整理。讲座中许准老师通过批判性地分析传统官方话语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尝试为我们还原包产到户政策实行以来的历史真相:
★ 包产到户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
★ 包产到户有没有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 包产到户是不是农民的自发运动?
★ 包产到户发生的国内国际背景是怎样的?
★ 为什么包产到户这场巨大的改革没有像国企改革一样遭遇大规模的反抗?
讲座时间:2018年10月13日(本周六)19:00-21:00
主讲人简介
许准论述包产到户的著作《从人民公社到资本主义》
许准:现任美国霍华德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等。他长期研究中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其关于包产到户的论著《从公社到资本主义》刚刚由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除此之外,他近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每月评论》、《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世界发展》、《激进政治经济学杂志》等刊物上。许准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之前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自1978年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民按下手印时算起,包产到户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但它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它依旧对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问题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何看待包产到户关系到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基本立场。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考历程:在以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包产到户被表述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少有的让人心情愉悦的事件。课本中即便讲述到“土改”这类让人振奋的历史事件,到最后也总要加上一个所谓“左的错误”的评价。在这类话语表述下,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拥有着天然的合法性——包产到户好得很!这个“好得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似乎把田一分,大家就自然富起来了;另一方面,包产到户是农民的发明创造,是底层群众的呼声,是政府在不得已的条件下对农民要求的妥协。从高中到大学,这种历史观一直主导着我的思考方向。我读大学的时候,听过林毅夫的课。林曾在国家农委系统工作,后来在美国读了博士,他一直鼓吹包产到户这个改革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由于他的文章在国际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当时也觉得他的课很有说服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