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大包干的变化恰恰说明了人民公社的成就和成功
今日读到了《政治科普|农村到底需不需要集体化?人民公社为啥失败了?》(今日头条:首发2024-02-15 交易哲学家》一文。
文章认为人民公社是失败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说人民公社实践是失败的。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在人民公社的二十五年中,我国人口从6亿多增加到10亿多,也就是说,我国农业从仅仅可以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可以养活10亿多人。这充分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力在二十多年间发展水平的提升十分明显。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奇迹。仅仅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就不能说人民公社是失败的。
其次,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占比不过17%,经过人民公社时期之后,我国成为了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也就是说,人民公社是我国工业化的母体。人民公社这只鸡,生出了工业化中国这个蛋。这就是非常成功的体现。
第三,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变化结果,恰恰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成就和成功。许多人认为,一分田就吃饱了饭,好象是因为集体经济导致了吃不饱饭。其实这种看法就是一个天大的误区。若说分田可以吃饱饭是因为分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那我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民都是单干,生产力一直都解放着呢?但为什么人民公社之前就没有亩产千斤的产量?原因就在于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实践使我国农业逐步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自人民公社成立之后,从电力化、水利化、耕作方式及田间管理的科学化,及此后的机械化、工业化等,使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种植正是因为有了人民公社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性的发展,造成了农民可以分户种植的基础,且可以粮食高产的原因。如果没有人民公社的电力化,个体种植的农户脱粒都实行不了电器化,其它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土地的平整,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道路的修筑等等。
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其实是非常明显的。
人民公社化零为整,把个体经营的劳动力转变为结合形式的生产力,把原始的个体生产力转变为社会化的、整体性的生产力;这一转变构成了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及我国整体状况的基础。把6亿多农民转变成为有组织的生产力,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把个体经营的原始生产力转变社会化的整体生产力,前后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我国完成这种转变,没有通过暴力剥夺方式,而是采用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逐渐过渡方式,不过用了几年时间。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特别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的集体经济体制的形成,使我国农业生产力形成了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方式。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力,这种集体力,大大超过了许多单个个人劳动能力的总和,它使单个人无法完成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适应了生产过程整体性的需要,缩短了生产时间;可以在很大空间内同时进行劳动,可以适应大型工程的需要并节约生产费用等等。我国之所以能够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巨量的农业基础工程,是与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力的形成紧密相关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