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公立教育要回应乡村教育需求
农村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流动和城市化加速,社会性竞争激烈,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期待提高,而公立教育无法把握农村社会的变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进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县域私立学校供给如何对接农民教育需求
我们在浙江绍兴市上虞做了一个星期的教育调研,发现该县城区民办教育发展速度惊人。
在西方国家,私立学校是贵族学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与中国许多专家和民众对西方私立学校的理解相反,西方私立学校学生的负担并不比中国公立学校学生的轻,甚至在许多方面较中国学生重。"快乐教育"不会出现在私立学校,它是西方公立学校的招牌。与西方的私立学校是为满足上层精英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不同,中国的私立学校并不全是精英学校。其中,一类私立学校集中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它们主要是为上层精英的子弟服务,为他们打通留学西方国家的渠道。占比重大的是在县城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招收的并不是城区精英子弟,而是普通农民子女。县城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的子弟大多就读于城区最好的公立学校。县级私立学校也不一定是当地教学质量和声誉最好的学校。
县域私立学校的快速发展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近10年发展尤其迅猛。2000年以后出现了普通农民对县城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而私立学校正好迎合和满足了这种需求。私立学校的发展,有国家政策鼓励和导向性的作用,也有城区扩张县级财政无力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而不得不借助民间资本办学的原因,还有农民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公立学校无法满足而只能求助于私立学校的缘故。那么,从教育市场供需对接角度来讲,农民对教育发展的哪些需求与民办学校进行了有效对接,而公立教育在哪些方面缺位?
二、农民家庭的特点与教育需求
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的重要表现是农村人口向城里流动、定居。城市是人口、资源、信息、机会等聚集之地,城市不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而且有着现代化的生活、生产和交往方式。农民尤其是对城市生活有着向往和憧憬。当然越是大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浸润其中就越意味着更多、更及时地享受现代化。但是,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一般农民的家庭收入既不能完全支撑所有成员城市化,也不可能让多数人在一、二线都市城市化。更多的情况是,年轻人家庭在县市城市就地城市化。
中西部农村的家计模式是"半工半耕",东部农村的家庭收入则来源于半正规与半非正规领域就业,前者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获取务工收入,中老年人在家务工获得务农收益,后者是年轻人在正规经济就业,中老年人在非正规经济领域就业,都获取工业领域的剩余价值。一个家庭有了两笔收入后才能支撑年轻夫妇加一两个小孩在本地县市城市化,且更多的是在县城买房和就业。东部地区区域工业化较为发达,县城及周边都有较多的务工岗位,进城的年轻农民可以在本地就业、在县城生活。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区工业都不发达,属于消费型城镇,因而就业机会不多,即便是在县城买了房子的年轻夫妇也至少有一个人到沿海城市打工,以支付城市化生活的成本。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