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权经营模式是真正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模式
近期,读到两篇有关农村改革的文章。
一篇是《岳青山:从《沈浩日记》看小岗村如何才能不拖后腿》,讲的是沈洁同志这位安徽省财政厅的一位副处长,2004年“空降”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进行7年的工作历程,文章谈到“沈浩同志在小岗工作的7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沈洁日记》(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沈洁日记》直白、朴素、客观、真实,‘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生动地记录和分析了小岗村‘分田到户’后的‘史实’。原来,小岗这个中国‘第一村’‘从合到分’以来,二十余年,‘依然贫困和落后’;实践证明‘按当前形势,靠一家一户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需要第二次革命——再走合作社之路’。这对深刻理解‘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要‘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做出一个结论是:“沈浩同志是党的好干部,是实事求是的好党员!这一点必须承认!”
另一篇是《紫虬|商榷: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是联合劳动还是家庭经营》,文章提出了“在农村共同富裕实践中,发展方向是自主联合劳动的集体经济,还是家庭经营?”的问题,并提到“陈文胜教授的《需要从党史的高度看待小岗村的历史地位》(以下简称《历史地位》),载于公众号乡村发现2021.2.20,文章的的核心观点是:
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遵循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规律
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时代标本”。
对此观点,作者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很显然,这位陈文胜教授,站在了“党史的高度”来看待小岗村的改革,但却并不了解生产队与承包经营责任制模式的性质,实际上是对农村改革处于一种无知状态。
一,生产队是一种什么模式?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而且表现出了较好的成果。这说明农村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在“一包就灵”的思想指导下,三十多年来基本保持了“包干到户”这种模式。结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业产量开始徘徊;在21世纪初,农村出现了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凋敝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出现,表明了农业生产个体经营的局限性。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农村推行承包制的改革会成功?这种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为什么农村改革之后又会出现严重的“三农”问题?这里的教训又是什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