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不能靠私有化体制

2023-06-09 1662 0
作者: 班明峰 来源: 红歌会网

  人类社会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团体趋势。私有化体制不能够解决中国吃饱问题。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据统计,除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外,毛时代的粮食增长率和波动情况比起1978年包产到户后并不差多少,毛时代粮食增长率的几个峰值高于包产到户后或持平,粮食最高增长率则出现在文革时期。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计算出上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1.59% ,60年代为2.42%,70年代为4.62%,80年代为2.78%,90年代为2.2%,2000-2008年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87%。

  有些人通过比较农村改革前后农业总产值的数据,得出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增长速度高几倍的结论,是不合理的比较,应该是看实际上的粮食重量。因为农产品价格在70年代末有一次大幅度的提价,用钱来比较,前后农业总产值没有可比性和公平性。

  包产到户相对于人民公社的一个公认的“优点”是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为了个人利益的劳动积极性。那么,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农业生产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呢?私有制农业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农民为地主打工和在自留地里劳动,按经济学的观点看,都是产权非常明晰的资产,虽然两千年里农民从不缺乏为自己特别卖力的积极性,但是经常吃不饱肚子,很少吃饱肚子,逻辑上单干户不是提高产量的万应灵药。

  农业问题,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问题,不是私有化以后就可以腾飞的。毛泽东总结出了“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八字宪法是先进的。人的因素第一,所以毛主席搞提高人的思想革命化的文革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通过农业生产力最重要的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水、肥、种、工等问题,单干户无法解决,需要国家大规模的农业投资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中国人口众多,放在哪一个国家都不能解决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不能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先通过殖民掠夺和发展轻工业经过漫长的积累资金,然后发展重工业去实现工业化,卖得钱去买粮食,所以,当时毛主席面对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