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班不成活”:互联网员工为何沦为流水线上的“加班狗”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 GitHub 上发布并引起众多互联网企业员工的跟帖反馈。“996.ICU”意为“早上九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一周工作 6 天,迟早生病住进重症监护室(ICU)”,项目旨在揭露实行“996”工作制的互联网企业,共同抵制行业普遍存在的高强度加班状况。一周时间内,有 104 家公司被写入“996 公司名单”,国内一系列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位列其中,可见,“加班”已经成为互联网知识劳工较为普遍的劳动状态。
与普通的工人相比,互联网知识劳工似乎更具自主性与创造性,而这也成为学界对知识劳工核心特点的概括,有学者如梁萌进一步认为知识工人因为掌握着知识社会中稀缺的资源与生产手段——知识,故而可归为“资产阶级”。但在现实中,互联网知识劳工却展现出与此迥然相异的状况。面对如此学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亟须从互联网知识劳工生存的内部去寻找其特有的运行逻辑,以理解在不同的社会与技术背景之中互联网知识劳工的常态化加班何以形成,以及对知识劳工产生何种影响。基于此,本文选取互联网企业中重要的一类知识劳工——页面设计师(简称 UI 设计师,主要负责软件的页面设计)为分析对象,采用滚雪球的取样方法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从互联网企业知识劳工的劳动过程入手,着重分析互联网企业的劳动控制与知识劳工的自主性发挥机制,尝试揭示互联网知识劳工的劳动生态及“加班”背后的作用机制,为理解知识劳工的劳动生态与制度建议奠定实践基础。
图源:简书App
劳动控制与劳工自主性:理解互联网产业劳动体制的一个理论框架
知识劳工(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最早由德鲁克提出,指涉在知识经济中具有高等教育经历并具备理论分析能力的新雇佣工作群体,随后这一概念在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网络社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领域知识劳工的类型不断更新迭代,从仅包含硬件从业者扩展至软件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知识劳工类别。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视角 :
一种是沿袭马克思主义传统,认为劳动控制仍然是劳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资本组织生产的核心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这就需要拥有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控制成为劳动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从这一理论传统出发,研究认为知识劳工虽然在工作形式上与传统工业的劳工有所差异,但就本质而言仍然在生产中被资本所控制与剥削,其拥有的自主性是片面甚至虚假的,由此研究主要聚焦于资本在互联网知识劳动过程中的控制机制分析。在互联网企业中,资本逐渐发展出适应于互联网技术变迁的“规范控制”(normative control)、责任自治与直接控制等多种管理策略,以达到更为隐秘与严格的劳动控制。互联网时代中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强化了知识劳工“不稳定的工作”(Precarious Work)状态,从而使劳资关系失衡,更加剧了资本的控制与知识劳工被剥削的状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