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依赖体制:再探青年农民工过度加班问题
✪ 孙中伟| 华南师范大学
✪ 黄婧玮| 华东理工大学
【导读】近日,一份以各大互联网公司为主的“公司作息表”在网上流传。发起者称,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促进社会重视加班问题,推进工作机制的真正变革。事实上,长期以来,并不只有互联网“大厂”存在加班情况,在公众聚焦之外,还有更多人被动陷入“加班依赖体制”,却缺乏公开表达诉求的渠道和能力。本文基于广东地区的青年农民工数据,揭示了青年农民工过度加班的成因和机制,为分析我国当前劳动法执行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文章指出,制造业依靠劳动力大量投入的总体格局并未真正改变,加班依赖体制反而蔓延至全社会各行业,但其中农民工仍是加班最严重的人群。许多企业设置”低基本工资+高加班工资“的薪酬结构,让许多外来人员和低学历、无背景青年,不得不选择加班。在雇主面前,越年轻、越缺乏学历,谈判和议价的能力越低,工作时间也就越严重超出法定工作时长。同时,一旦陷入”加班模式“,无论学历高低,都会越加班、加班时间越长。作者认为,”加班“这一普遍现象,已成为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不仅会严重损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也会导致员工大量流失以及招工困难,反过来破坏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用工环境,阻碍中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8期,原题为《加班依赖体制:再探青年农民工过度加班问题》,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特此编发,供读者思考。
加班依赖体制:再探青年农民工过度加班问题
近年来连续发生多起互联网行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猝死案件,“996”“007”“打工人”“码农”等词语频频登上热搜,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平台用工或职业白领“过度加班”问题引发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而传统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一线青年农民工的劳动状况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不可否认,在21世纪前20年,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保护取得巨大成就,仅以我们在珠三角地区的调查为例,2020年下半年,珠三角大专以下学历农民工月平均工资4294.8元,周工作时间52.8小时,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9.8%,而2010年三项指标则分别为1848.6元、56.3小时和35.5%。
尽管一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明显好转,但由于存在低学历、外地人和农业户籍等身份特征,就业能力和谈判能力均较弱,超时加班、疲劳作业、职业伤害等问题仍比互联网从业者更严重。只是青年农民工已经习以为常,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缺乏在互联网表达抗议的渠道和能力,这就更加需要学术界的“底层关怀”。本文重新回到青年农民工过度加班这一主题下,利用一项来自广东地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探究薪酬制度对青年农民工过度加班的影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