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报道国企用工荒:年轻人连劳务派遣都不愿去了?
“还是找个厂子去上班吧。”
这句本应是劝勉的话一度成为年轻人之间流传广泛的“梗”,考研、公考失利,求职遇挫,甚至唱歌跑调、输掉一局游戏时,都能听到这句调侃。
近期,多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呈现出上涨趋势。但进入市场的求职者数量却不能满足整体用人需求,总体上,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人社部数据显示,供求对比之下,从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至今,求人倍率(注: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始终保持在高位,2021年第三季度已经升至1.53。
胜利油田一线,工人正在冒雪工作。受访者供图
据来自一线的信息反馈,由于缺乏新鲜“血液”及时补充,已经有企业生产一线出现“用工荒”。即便在被大众普遍认为是“香饽饽”的国有企业,也有一线劳动力无以为继的现象。
劳务派遣一线:条件艰苦,看不到晋升机会
“胜利油田一线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年轻工人了,工人年龄结构也出现断层,四十岁左右的已经成为工人中的‘年轻人’。”胜利油田工人李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一线工人的招募目前主要以劳务派遣形式开展,而如今已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受这种安排,就算有年轻人来,离职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留不下来。”李磊解释道,“再加上公司近年几乎没有招聘,一线工人队伍青黄不接。”
多名胜利油田一线工人向记者确认了上述信息。事实上,李磊所说的劳务派遣用人模式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并不稀奇,不少企业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较强的工作岗位规模性招募劳务派遣工人,但由于待遇、晋升机制、工作稳定性等方面与用人企业在编员工存在明显差距,劳动者普遍认为劳务派遣工在实际工作中会“矮人一头”,因而难以得到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认可接受。
工人正在推钻杆、清理跑道。受访者供图
钻井一线工作条件艰苦,据李磊的同事王冲讲述,劳务派遣工早前的工资待遇与正式工相差太大,“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块”,工人们多次要求实行同工同酬后,工资待遇才涨至与正式工基本一致的水平。
“同工同酬后,一线工人工资在当地收入水平中还算不错。”李磊表示,“但工人流失率也高,新招来的年轻人一方面难以适应艰苦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看不到上升机会,有能力的年轻人很快就选择离职。”
由劳务派遣工“转正”成为在编职工,之后再谋求更进一步的晋升是基层工人们共同期盼的职业目标,但这种想法实现起来十分困难。
“理论上,‘转正’并非绝无可能,胜利油田在这方面有名额和标准。”一直为“转正”努力的孙宇告诉记者,“但这个标准既不固定又较为苛刻,比如在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奖,前些年是有一定名额的,但近两年连名额都没有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