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如何才能有力量?——纪念安源路矿工运一百周年
“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劳动群众需要组织起来开展文娱活动以丰富业余生活,扩大社交面;也需要组织起来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改善劳动待遇;更需要组织起来讨论时事政治,提高阶级觉悟,乃至参与政治斗争。然而,我国劳动群众却严重缺乏组织性,下班之后便回到小家庭,难以形成改善待遇和阶级解放的力量。目前我国虽然存在众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但多数是为社会精英服务的,即使有一些针对草根阶层的群众组织,也局限于纯粹娱乐或慈善性质。就连标榜代表工人阶级的工会也都受制于资本的力量,没有真正发挥维护职工权利的职能,也没有发挥组织职工的作用。而“工学界限”自近代以来普遍存在,进步青年未与劳动群众广泛结合,群众力量无法形成,社会进步缺乏动力。本文将着重讲述1920-1923年以及1935-1949年这两个时期群众工作,学习如何与群众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在高压下进行组织工作。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中的工人运动也使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越来越关注劳工问题。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文章中,强调知识分子必须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鼓励知识青年“要打起精神来,寻着那苦难的声音走。我们要晓得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想要解脱他们的苦痛,应该用什么方法?”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决心要到工人中间去,并开始展开实际行动。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人组织,大多是一些旧式的、老板和工人都可以进的行会。且当时工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存在很多壁垒,知识分子毫无接触和组织工人的经验。面对这些挑战与困难,早期共产党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他们改装易服、学习工人的语言,去工厂走访调查,了解并接近工人;还借助师生、同学、家庭、老乡等个人社会关系去结交工人;通过出版、发放各种通俗易懂的工人刊物进行宣传;在与工人建立起联系后,同先进工人一起组织办工人夜校来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也组织举办了很多文娱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工人。这些办法是全国各地的共产党人在努力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下面将以几个例子具体介绍早期共产党人是如何进行工人工作的。
北京党组织在长辛店的工人工作摸索较为成功,建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但一开始也是经历了重重困难。1920年暑假,罗章龙、李梅羹和张国焘初次到长辛店走访,了解了那里工人的情况。当多次访问后想与工人有更深入的交流时,却发现工人对他们若即若离,不信任甚至怀疑他们。为了打破这样的“工学界限”,他们曾多次讨论办法,最后得出结论要生活工人化,使工人感到学生不是外人,对于工人的疑问要耐心解释。于是他们开始改变衣着,学习工人的生活方式,南方来的同志还要学习北方工人的语言。为了拉近与工人之间的关系,罗章龙、张国焘等人在长辛店举办宣传会议,讨论工人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还邀请工人到北京游园。来来往往间,感情得到了增进。张国焘、邓中夏在长辛店了解到工人最需要的是“一间工人子弟学校”后,与“对于平民教育素有兴趣”的朋友联合创办了学校, 白天办工人子弟学校, 夜晚办工人补习班。为筹办经费, 邓中夏等人还拉拢了几个工头, 学校于1921年1月成功开办。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加入,他们还组织了“长辛店劳动消夏团”,宗旨是“使铁路工界同人得正当有益的游戏”, 设置音乐组、游戏组、拳术组、足球组、图书组、演讲组等。后由于张国焘出国、邓中夏离京、罗章龙事繁, 党组织先后派出李实、吴汝明、吴容仓去负责长辛店劳工补习学校。他们向工人提出了组织工会和办理工人合作社来维护工人自己的利益。面对这一提议,工人们反应不一, 经过多次商谈和说服,最终成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